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动词“来/去”的使用频率高,范围广且情况复杂,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争论,这也正是该论题的魅力所在。正确认识“来/去”的核心语义,理清纷繁复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无疑对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都具有实际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语义语法、功能语法及认知语法理论,在对大量实际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对移动动词“来/去”核心语义的考察为中心,梳理了二者的语义引申发展脉络,探讨了“来/去”单独运用及其相关句式产生及使用的语义与功能制约因素,总结了二者的不对称现象,并从认知上作出了解释。我们希望能在日后的研究中,从历时及类型学的角度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加强理论建设。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提出了“认同原则”以系统解释移动动词“来”的参照点选择问题。该原则强调说话人视角,参照点的确定实质上是说话人根据自己与听话人或事件处所的认同关系进行主动选择的结果。“认同原则”将复杂、多变的参照点问题简单化、系统化。2.提出了“来/去”的移动路径虚化层次,即:显现的“自然路径”→隐蔽的“自然路径”→“复合路径”→典型的“心理路径”。“来”的虚化层次是完整的,“去”则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由“离义”到“往义”的转变而出现了“断层”。3.提出了“来”的“接收性”语义内涵,进而运用该语义探讨了所谓“来”的“代动用法”,提出此类“来”句具有表达说话人主观识解的独特作用,并非是对动词的一种简单、等价替代,其“替代”条件从根本上受到“来”的“接收性”语义制约。4.提出了制约“来/去+VP”与“VP+来/去”句式使用差异的语义与功能因素。从根本上说,“来/去+VP”是遵循时间顺序原则下产生的自然句式,而“VP+来/去”句式则是说话人为了突出语义焦点产生的口语中的“易位句”,同时“来/去”置于句末具有完句的作用,因而就产生了自然语流下的“来/去+VP+来/去”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