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脑血管病(动脉狭窄及动脉瘤)介入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资料随访,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中长期的预后,探索究竟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好还是辅以微创的介入治疗更有效,为患者探索更适宜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到2011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并有随访资料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及动脉瘤患者247例,且均经过DSA这一金标准所检查证实。其中CAS组42例,MT组52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组(ICASS)31例,MT42组例;未破裂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组32例,MT48组例。支架治疗动脉狭窄组采用局麻下在狭窄动脉处安置支架,术前3d开始口服阿司匹林片(300mg/d)和氯吡格雷片(75mg/d),术后继续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d)+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30天停氯吡格雷,6个月后将阿司匹林肠剂量调整为100mg/天,维持终生。药物治疗组为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天,氯吡格雷片75mg/天,30天后停用氯吡格雷片,6个月后将阿司匹林改100mg/天,维持终生。观察两组治疗后短期(30天内)、中期(1月至1年)、长期(1年~5年)有无神经系统事件发生。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均纳入的是发现动脉瘤且未经受SAH的患者。通过比较介入组与保守组破裂出血的情况,讨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否应手术。结果:动脉狭窄治疗: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史、收缩压、血脂、NIHSS、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外段:CAS组和MT组在30天内的结果:MT组总的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要高于CAS组,但无明显差异(5.8%、2.3%,P>0.05);两组TIA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8%、2.3%,P>0.05);两组均无小卒中发生。CAS组和MT组在1个月~1年(中期)内的结果:支架治疗组无死亡发生,总的卒中发生2例(4.7%)。药物组死亡1例(1.9%),总的卒中和死亡6例(11.5%)。CAS组和MT组在1年~5年(长期)内的结果:MT组总的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CAS组(19.2%、9.5%,P<0.05),有统计学意义。支架治疗组1例死亡发生(致命性卒中),总的卒中和死亡4例(9.5%)。药物组死亡3人(致命性卒中及肺部感染),总的卒中和死亡10例(19.2%)。颅内段:颅内段血管内支架治疗(ICASS)组和MT组在30天内的结果: ICASS组卒中复发率及死亡率要高于MT组,但无明显差异(3.2%、2.4%,P>0.05)。ICASS组和MT组1月~1年结果:MT组卒中复发率及死亡率要高于ICASS组,但无明显差异(7.2%、6.4%,P>0.05);ICASS组无死亡发生,发生卒中2例(6.4%)。药物组也无死亡发生,发生卒中3例(7.2%)。ICASS组和MT组1年~5年结果:MT组总的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ICASS组(14.9%、3.2%,P<0.05),有统计学意义;ICASS组无死亡发生,无TIA发生,无大卒中及死亡发生,小卒中1例(3.2%)。药物组1例死亡发生(2.4%),大卒中2例(4.8%),总的卒中和死亡6例(14.9%)。动脉瘤治疗:介入栓塞组:4例留有轻度残疾。保守治疗组:死亡5例,重度残疾的2例,中度残疾5例,轻度残疾8例。影像随访结果:在随访的80名患者86枚动脉瘤中,影像学随访到54名患者56枚动脉瘤。介入组:7枚,保守治疗组:49枚。在影像学随访中介入组:1枚大部分栓塞,保守治疗组:1枚瘤颈增大、2枚瘤体增大、破裂5例。破裂的5例均为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再入院患者,且行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认,后均导致死亡。结论:CAS术能防止狭窄的血管进一步闭塞,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远期治疗上,支架置入较药物治疗有更好的疗效,是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有效方法。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狭窄进行早期介入干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进行颅内动脉支架植人术,可望减少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中远期临床效果良好;联合颅内支架技术可使颅内宽颈动脉瘤得到更好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