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农业的发展也被置于了新的规则框架之中。从贸易自由化的趋向看,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短期内由于国内市场本身的缺陷,国际竞争的压力可能会大于所获利益,随着国内市场改革的深化,中国将会从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与增长的长期利益。但是,这个过程,对于经济效益较低、生产经营风险大、处于弱质产业地位的我国农业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巧妙的使用世贸组织的规则,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培植农业发展的后劲,给予农业符合国际多边纪律的有效保护,是今后中国农业宏观政策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看,农业保险制度不仅是农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目前世界上约有40多个国家在推行或试验该项农业政策,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促进农民增收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因此,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和举办农业保险的利得作以研究,以期为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做些有益的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实证依据。 本研究总目标是围绕中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风险的评估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展开的。研究从全国和分省市层次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测定和掌握了中国及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粮食产品(包括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和谷子)、主要经济作物产品(包括棉花、油菜籽、芝麻、花生、麻类、甘蔗、甜菜、柑橘、苹果、烟叶和茶叶)的生产风险和社会损失率,厘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保险费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民收入中务农收入比重等指标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区划,并针对我国现行农业保险的经验和问题,模拟了不同政府补贴率和保障水平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全文分为8个部分,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 研究内容一:各省市种植业生产风险评估及分区研究 根据区划的要求,研究从各项定量指标中,选择了4项最能反映区域特征的风险指标,通过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种植业生产风险分区。研究发现,(1)农作物主产区的生产风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和非主产区。这其中除了有将规模指数作为风险区划指标的原因外,大部分农作物主产区单产波动系数都远大于全国层面上该作物单产波动系数;(2)粮食主产区的单产波动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在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转移出来的背景下,保证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平抑粮食单产的波动对于维持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就显得意义重大;(3)对于粮食作物,生产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价格变动,对于经济作物,生产者面临的风险则是双重的,与价格风险相比,经济作物的生产风险,即产量的变动更值得关注。 研究内容二:各省市种植业生产风险的社会损失率研究 在农作物保险中,地区间农作物生产风险的差异是导致被保险人缴纳保费差异的重要原因,理论上,应该分别计算每个投保人的费率,逐个区别收取保费.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显然行不通,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不同品种间具有生物上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地区,农作物保险计划也应有所差别,即政府保费补贴结构因品种、风险分区、农民收入中务农收入比重等因素的的不同而不同. 农作物生产所面临的风险系统性和空间相依性决定了,风险基本一致的一个区域内,对每个投保人可以实行同一费率.研究发现,(l)风险分区是农业保险分区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风险较高的地区一般保险费率也较高,即农作物高风险的区域,其社会损失率也高;由于我们将生产规模、单产水平也作为划分风险区域的指标,这就可能会有高风险区域的保险费率反而较落氏的现象,这为分散我国农作物主产区生产风险提供了可能性;(2)农民务农收入比重较高的地区应该是政策性保险予以大力补贴的地区;(3)经济作物较粮食作物更适合举办农业保险. 研究内容三:我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在一定保障水平(50%、70%、90%)、不同政府保费补贴率(30%、50%)等六种情况进行模拟,从而比较不同方案对农户生产收入以及国家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利用分省市数据通过历史模拟(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法和统计T检验,推算各方案组合对农户收入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l)补贴率、保障水平越高,农户投保收益越明显;(2)相对于补贴率,保障水平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3)即使在最高方案(保障水平90%,补贴率50%)下,政府保险费补贴占财政支出不到1%,说明如果仅针对重点优势农产品进行农险补贴,政府完全有财力和能力举办社会化的农业生产风险分散和经济损失净瞬机制;(4)通过以上各种方案的比较,我们认为,各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