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在当前得到大力地推广。它是在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创新性特点。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关系着探究教学的成败。因此,对探究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教师引导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紧紧围绕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立足于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一核心观点,结合案例,由实然到应然,对探究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作用问题进行学理分析。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及开放式问卷调查,探寻当前探究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缺失的主要问题。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理论上已经知道自身在探究教学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为何要引导、从哪些方面引导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引导。也就是说,实质上他们对自身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并不充分。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才把握不好度,要么包办代替,要么放任自流。然而,无论是包办代替还是放任自流,都不是真正的引导。针对教师对自身作用的认识不足,本研究从探究学习的自身性质出发论证教师的引导作用。探究学习具有建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三个特性,这些特性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性质、引导学生实现最大发展、引导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由宏观到具体的。最后,本研究结合实例探讨了探究教学中教师引导的四种方式。探究性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引导方式,它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可衍生性和挑战性。教师在探究性提问时应掌握提问的时机,同时也要把握提问的“度”。探究性讲解也是教师常用的引导方式。讲解不是“满堂灌”,而是讲在“对话”对而不明时、讲在探究受阻时、讲在多元解读有误时。探究性演示能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