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李永成教授作为国家名老中医,在运用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颇有心得,本文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其处方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总结遣方用药规律,挖掘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并为其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李永成教授门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有效病案150例,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方药等信息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版,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分布)、频次统计(包括症状频次、用药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等)、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基础上进行新方分析)、药量统计等。
结果:
1.一般情况:收录的150例病案中,男性患者39人,女性患者76人,男女比例约为1:2;年龄方面,<20岁者有1人,20-29岁者有9人,30-39岁者有25人,40-49岁者有20人,50-59岁者有20人,60-69岁者有26人,70-79岁者有8人,≥80岁者有6人。
2.症状频次:对150份病案的症状进行分析,得到症状共20种,其中表现为胃胀者有73人,约占48.7%;反酸者35人,约占23.3%;胃痛者32人,约占21.3%;纳少者25人,约占16.7%;嗳气者25人,约占16.7%;腹泻者20人,约占13.3%;便秘者14人,约占9.3%;烧心者13人,约占8.7%;余症频数相对较少。
3.药物频次:对150张处方所用药物进行分析,得到中药128味,其中频数位于前20位的药物依次是厚朴、茯苓、陈皮、清半夏、麸炒白术、焦槟榔、木香、大腹皮、焦六神曲、干姜、黄连、青皮、延胡索、麸炒枳壳、煅瓦楞子、鸡内金、佛手、石菖蒲、焦麦芽、郁金。其中胃胀对应的频数较多的药物依次是厚朴、麸炒白术、茯苓、清半夏、焦槟榔、陈皮、麸炒枳壳等,反酸对应的频数较多的药物依次是茯苓、陈皮、厚朴、清半夏、麸炒白术、木香等,胃痛对应的频数较多的药物依次是清半夏、陈皮、茯苓、麸炒白术、厚朴、木香等,纳少对应的药物依次是陈皮、焦槟榔、厚朴、麸炒枳壳等,嗳气对应的药物依次是清半夏、厚朴、麸炒白术、陈皮、茯苓、木香等,腹泻对应的药物依次是厚朴、陈皮、焦槟榔、麸炒白术、茯苓等,便秘对应的药物依次是厚朴、麸炒白术、麸炒枳壳、茯苓、木香等。
4.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四气中,温性药物最多,平性药物次之,寒性、热性、凉性药物应用较少。五味中,辛、苦、甘三味药物最多,咸、酸、涩味药物频次较少。药物归经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大肠经、胆经、肾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心包经。
5.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所有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关联度较高的药对有“干姜-黄连”、“清半夏-黄连”、“木香-大腹皮”、“陈皮-青皮”、“焦槟榔-焦六神曲”、“麸炒枳壳-厚朴”、“麸炒白术-茯苓”等。其中治疗胃胀的处方中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为“麸炒枳壳-厚朴”、“清半夏-黄连”、“木香-大腹皮”等;治疗反酸的处方中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为“青皮-陈皮”、“海螵蛸-浙贝母”等;治疗胃痛的药对为“佛手-延胡索”、“木香-大腹皮”等;治疗纳少者为“焦槟榔-焦六神曲”、“麸炒枳壳-厚朴”等,嗳气者为“木香-大腹皮”等;腹泻者为“麸炒白术-茯苓”等,便秘者为“麸炒枳壳-厚朴”、“熟大黄-肉苁蓉”等。
6.聚类分析及新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处方核心药物组合有清半夏_干姜_黄连、焦神曲_焦槟榔_鸡内金、麸炒枳壳_厚朴_大腹皮_木香、青皮_陈皮、白术_茯苓_白豆蔻等。在聚类基础上进行新方分析,从而得到新的处方组合,分别是青皮_鸡内金_焦麦芽_山药_薏苡仁_太子参,羌活_鸡内金_焦麦芽_沉香_川芎_石菖蒲,补骨脂_酸枣仁_黄芪_炒蒲黄。
7.药量分析:取药物频次前20的中药分别进行药量分析,得出厚朴常用剂量为10g,茯苓常用15g,陈皮常用剂量为10g,清半夏常用12-15g,麸炒白术常用6g,焦槟榔常用15g,木香常用6g,大腹皮常用15g,焦六神曲常用15g,干姜常用10g,黄连常用3g,青皮常用10g,等等。
结论:
1.功能性胃肠病,好发人群以中老年患者较为多见,且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2.李永成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应用较多的药物为理气药、健脾药、消食药等;药性以温药、平药多见,寒、热、凉性药物较少;药味以辛、苦、甘味应用较多,咸、酸、涩味应用较少;药物归经多归脾、胃、肺、肝经。
3.李永成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喜用半夏、干姜、黄连配伍以平调寒热、辛开苦降,青皮、陈皮、香附、郁金配伍以调和肝脾,枳壳、厚朴、木香、大腹皮配伍以疏肝和胃,焦槟榔、焦六神曲等消食药与麸炒白术、茯苓等健脾药合用以消补兼施、和调虚实。即组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并配伍大量理气药、消食药、健脾药等药物而成,集平调寒热、辛开苦降、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和调虚实为一方,体现了“和法”之精髓,同时反映出和法为李永成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大法。
李永成教授作为国家名老中医,在运用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颇有心得,本文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其处方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总结遣方用药规律,挖掘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并为其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李永成教授门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有效病案150例,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方药等信息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版,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分布)、频次统计(包括症状频次、用药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等)、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基础上进行新方分析)、药量统计等。
结果:
1.一般情况:收录的150例病案中,男性患者39人,女性患者76人,男女比例约为1:2;年龄方面,<20岁者有1人,20-29岁者有9人,30-39岁者有25人,40-49岁者有20人,50-59岁者有20人,60-69岁者有26人,70-79岁者有8人,≥80岁者有6人。
2.症状频次:对150份病案的症状进行分析,得到症状共20种,其中表现为胃胀者有73人,约占48.7%;反酸者35人,约占23.3%;胃痛者32人,约占21.3%;纳少者25人,约占16.7%;嗳气者25人,约占16.7%;腹泻者20人,约占13.3%;便秘者14人,约占9.3%;烧心者13人,约占8.7%;余症频数相对较少。
3.药物频次:对150张处方所用药物进行分析,得到中药128味,其中频数位于前20位的药物依次是厚朴、茯苓、陈皮、清半夏、麸炒白术、焦槟榔、木香、大腹皮、焦六神曲、干姜、黄连、青皮、延胡索、麸炒枳壳、煅瓦楞子、鸡内金、佛手、石菖蒲、焦麦芽、郁金。其中胃胀对应的频数较多的药物依次是厚朴、麸炒白术、茯苓、清半夏、焦槟榔、陈皮、麸炒枳壳等,反酸对应的频数较多的药物依次是茯苓、陈皮、厚朴、清半夏、麸炒白术、木香等,胃痛对应的频数较多的药物依次是清半夏、陈皮、茯苓、麸炒白术、厚朴、木香等,纳少对应的药物依次是陈皮、焦槟榔、厚朴、麸炒枳壳等,嗳气对应的药物依次是清半夏、厚朴、麸炒白术、陈皮、茯苓、木香等,腹泻对应的药物依次是厚朴、陈皮、焦槟榔、麸炒白术、茯苓等,便秘对应的药物依次是厚朴、麸炒白术、麸炒枳壳、茯苓、木香等。
4.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四气中,温性药物最多,平性药物次之,寒性、热性、凉性药物应用较少。五味中,辛、苦、甘三味药物最多,咸、酸、涩味药物频次较少。药物归经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大肠经、胆经、肾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心包经。
5.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所有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关联度较高的药对有“干姜-黄连”、“清半夏-黄连”、“木香-大腹皮”、“陈皮-青皮”、“焦槟榔-焦六神曲”、“麸炒枳壳-厚朴”、“麸炒白术-茯苓”等。其中治疗胃胀的处方中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为“麸炒枳壳-厚朴”、“清半夏-黄连”、“木香-大腹皮”等;治疗反酸的处方中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为“青皮-陈皮”、“海螵蛸-浙贝母”等;治疗胃痛的药对为“佛手-延胡索”、“木香-大腹皮”等;治疗纳少者为“焦槟榔-焦六神曲”、“麸炒枳壳-厚朴”等,嗳气者为“木香-大腹皮”等;腹泻者为“麸炒白术-茯苓”等,便秘者为“麸炒枳壳-厚朴”、“熟大黄-肉苁蓉”等。
6.聚类分析及新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处方核心药物组合有清半夏_干姜_黄连、焦神曲_焦槟榔_鸡内金、麸炒枳壳_厚朴_大腹皮_木香、青皮_陈皮、白术_茯苓_白豆蔻等。在聚类基础上进行新方分析,从而得到新的处方组合,分别是青皮_鸡内金_焦麦芽_山药_薏苡仁_太子参,羌活_鸡内金_焦麦芽_沉香_川芎_石菖蒲,补骨脂_酸枣仁_黄芪_炒蒲黄。
7.药量分析:取药物频次前20的中药分别进行药量分析,得出厚朴常用剂量为10g,茯苓常用15g,陈皮常用剂量为10g,清半夏常用12-15g,麸炒白术常用6g,焦槟榔常用15g,木香常用6g,大腹皮常用15g,焦六神曲常用15g,干姜常用10g,黄连常用3g,青皮常用10g,等等。
结论:
1.功能性胃肠病,好发人群以中老年患者较为多见,且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2.李永成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应用较多的药物为理气药、健脾药、消食药等;药性以温药、平药多见,寒、热、凉性药物较少;药味以辛、苦、甘味应用较多,咸、酸、涩味应用较少;药物归经多归脾、胃、肺、肝经。
3.李永成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喜用半夏、干姜、黄连配伍以平调寒热、辛开苦降,青皮、陈皮、香附、郁金配伍以调和肝脾,枳壳、厚朴、木香、大腹皮配伍以疏肝和胃,焦槟榔、焦六神曲等消食药与麸炒白术、茯苓等健脾药合用以消补兼施、和调虚实。即组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并配伍大量理气药、消食药、健脾药等药物而成,集平调寒热、辛开苦降、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和调虚实为一方,体现了“和法”之精髓,同时反映出和法为李永成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