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植物群落的演替不但体现在种类组成和结构上,也体现在土壤环境的改变上,植被群落演替的过程,是植物对土壤不断适应和改造的过程。在土壤-植被体系中,土壤和植被是相互依存的两个因子,两者总是协向发展。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所形成的植被具有不同的演替进程,其植被-土壤协同机制应该存在一定差异性规律,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植物演替与土壤发育的关系,揭示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发育的演化机制,认识植被对土壤发育的作用,对探寻植被群落演替机理和林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本研究以“时空替代法”选取代表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不同演替阶段的54块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以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植被群落演替以及地下部根系、凋落物与土壤发育特征为出发点,以数量化分析和模型化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阐明了植被群落演替特征、地表层凋落物和根系动态特征及其与土壤发育的耦合协同关系,并通过构建协同演替度评价模型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土壤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本论文取得主要结果:(1)随着演替正向进行,侧柏优势种群重要值逐渐增大,栓皮栎和刺槐重要值呈下降趋势;荆条种群为灌丛演替中、后期的指示种,酸枣为灌丛演替初期的指示种。(2)随着演替正向进行,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灌木重要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同时处于演替初期、中期的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的乔木林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的的乔木林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而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则相反。(3)随着演替正向进行,由植苗造林所形成的针叶林分更新过程更为激烈,侧柏幼苗重要值急剧下降,而栓皮栎、刺槐和构树等幼苗重要值逐渐增加;在各个演替阶段,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更新种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低于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更新种Simpson优势度指数,而更新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相反。(4)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各演替序列乔木生物量和单位面积营养元素储量均大于处于相同演替阶段的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乔木生物量和单位面积元素储量。与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相比,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地下地下根系在乔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较高,但是从绝对值来看,远低于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5)同时考虑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物种相对寿命,建立了表征植被群落演替特征的修正演替度指数(Dj)。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修正演替度指数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尤其是在从灌木演替阶段向向乔木演替阶段进行时,存在明显上升趋势。相同演替阶段的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的演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的演替度指数。(6)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均逐渐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演替后期,而土壤饱和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呈增加趋势;Kostiakov、Philip和Horton入渗模型均能很好描述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对土壤渗透能力反映较为敏感的土壤特性指标和根系结构指标分别为非毛管孔隙度和根表面积密度。(7)随着演替的进行,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土壤pH值均呈逐渐减小趋势;而有机质含量则呈增大趋势;在演替中后期,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略大,演替初期则相反。随着植被正向演替,土壤表层土壤全N含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8)在植苗造林恢复措施下,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草本Pielou指数可与pH值、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毛管持水率、土壤田间持水率和非毛管孔隙度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在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恢复模式下,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全N、全K和土壤容重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与有机质、全K和土壤田间持水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草本植物Pielou指数与土壤全N、全P、全K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9)基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指数法,选取表征土壤发育特征的8个土壤物理化学特性指标作为土壤发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表征土壤发育特征的土壤发育综合评价指数(SDI);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发育综合评价指数均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10)相同演替阶段的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凋落物现存生物量显著高于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凋落物蓄积量组成的基本规律是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11)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植被地表植物地上生物量、地表根系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均可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呈二次曲线正相关;植物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凋落物全氮与土壤有机质、全氮之间的回归关系也可以用二次曲线描述。(12)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不同演替阶段,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等根系结构指标值最大值均出现在演替中期,其次为演替初期,最小的为演替后期;根系主要由D<2mm的细根组成,其根系长度占地表根系总长度的93.64%~97.52%。(13)在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有机质与根系生物量、根体积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平均直径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根系结构参数值影响较大的土壤理化特性指标为有机质、全N、土壤容重等;对土壤理化特征反应最敏感的根系结构指标为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平均直径等。在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有机质与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平均直径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根系结构影响较大的土壤发育特性指标为土壤全N、土壤饱和持水率和土壤有机质等;对土壤发育特性反应敏感的根系结构特征指标分别为根体积密度、根平均直径和根长密度等。(14)在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率对幼苗密度产生了较大的直接正效应,而土壤容重对幼苗产生了较大的负效应;凋落物生物量产生总的间接正效应最大,而土壤容重通过其他影响因子对幼树密度产生总的间接负效应最大。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所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N对幼苗密度产生了较大的直接正效应,而土壤pH值对幼苗密度产生了较大的负效应,土壤有机质对幼苗密度产生总的间接正效应最大。(15)定义了植被-土壤系统协同现时评价模型-协同度指数模型,在参数选取时,可以选择植被生物量、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作为表征植被群落演替趋势的指标,选择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作为表征土壤发育的指标,可利用演替变量在指标体系中的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百分比作为权重系数;在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随着正向演替进行,植被群落演替距离指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且植被群落演替距离指数与土壤发育距离指数的数值逐渐趋近相等。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随着演替进行,植被群落演替与土壤发育的协同规律呈渐进式的进程,协同度指数呈稳定增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