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加工方法分类,茯砖茶属于黑茶的一种,属于后发酵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00年的明朝。在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茯砖茶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这些地区的膳食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牛羊肉制品,茯砖茶常常与酥油一起作为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饮品。泾渭茯茶是以陕西南部(汉中和安康)山区的优质晒青毛茶为原料(主要为夏秋荼),经汽蒸、渥堆、压制、发花、干燥等工序加工而制成。独特的发花工艺造就了茯砖茶独特的品质和滋味以及植物化学成分。据此,本文以泾渭茯茶为原料,以GB15193.3-2003为规程,评价了泾渭茯茶的急性毒性。并参照2003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有关减肥降脂性功能产品的评价方法,采用预防型肥胖模型法,将造模和茶叶干预同时进行,采用不同剂量的茶汤对其进行为期4周的持续灌胃,测定体重、腹脂重量,血清、肝脏、粪便的脂质水平。我们利用GC-MS的脂质组学对肝组织脂肪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RT-PCR相分析了肝脏脂肪酸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阐明泾渭茯茶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的功效,提供一种新颖的研究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泾渭茯茶急性毒性14天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泾渭茯茶对雄性昆明种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为15.163g/kg.bw,95%可信限为13.575-17.036 g/kg.bw;对雌性昆明种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为16.944 g/kg.bw,95%可信限为15.141-19.072 g/kg.bw。大于国标规定的无毒物质的半致死剂量,泾渭茯茶属无毒物质。2.泾渭茯茶对肥胖大鼠减肥降脂作用(1)泾渭茯茶抑制体重增长,并减少腹部脂肪重量。与高脂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预防肥胖效果显著(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体重增长率分别降低了14.2%和19.4%,腹部脂肪堆积率分别降低了31.1%和42.0%。(2)泾渭茯茶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由于泾渭茯茶干预时间较短,仅高剂量(2.0g/kg,p<0.05)降血脂(TG、TC、LDL-C)效果显著。(3)与高脂模型组动物相比,低、中、高剂量泾渭茯茶能够明显地降低肝脏总胆固醇(TC)水平(p<0.05,p<0.05,p<0.001),分别降低了15.93%,17.24%和29.56%,同时在中、高剂量能显著降低肝脏总甘油三酯(TG)水平(p<0.05,p<0.05),分别降低了42.34%,55.49%,表明泾渭茯茶对预防由于脂质在肝脏中过度沉积所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很大的潜力。(4)与高脂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的茯砖茶均能够促进大鼠粪便中脂质的排泄,尤其以促进总胆固醇(TC)的排泄最为明显(p<0.05,p<0.01),胆固醇排泄增加量分别为55.7%、65.6%、67.0%。3. GC-MS对泾渭茯茶干预后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差异性分析泾渭茯茶能够调节大鼠肝脏脂肪酸的代谢,促使肝脏脂肪酸比例发生改变。C16:1n-7/C16:0、C18:1n-9/C18:0的比例一般用来表征SCD1酶活性,高剂量泾渭茯茶可以显著降低这两组脂肪酸比例:且GC-MS脂质代谢组学分析显示高脂组动物肝脏脂质水平与正常动物差异显著,而灌胃低、中、高剂量泾渭茯茶后的大鼠肝脏脂质代谢趋近于正常动物,表明泾渭茯茶对于高脂动物肝脏脂肪酸代谢的正常化具有恢复作用。4.荧光定量PCR对泾渭茯茶干预后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脂肪酸从头合成基因FAS、ACC、SCD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而参与β-氧化的CPT-1则被显著上调。表明动物在高脂的干预下自身存在“自适性反应”:增加外源性脂肪的分解(β-氧化),减少内源性脂肪的从头合成。(2)灌胃泾渭茯茶4周后,大鼠肝脏FAS、ACC、SCD1基因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下调表达,CPT-1基因出现更显著的上调表达。表明高脂组动物在泾渭茯茶的干预下机体“自适性反应”增强,以维持机体脂质代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