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建筑居住环境舒适性与居民自适应策略的基础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崇阳县棠棣村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在鄂东南长期调研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前人们都居住在传统民居中的很多人纷纷建造新的民居,不居住在以前自己的传统民居中,同时也有一些居民仍然居住在传统民居中。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舒适的建筑,我们在考虑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的同时,更要考虑的是居住在建筑中的居民在不同节气时对室内居室气候的适应性。本文通过较长时间测量得出室内的热环境参数,进而得出室内环境的舒适性状况;寻找出影响居民的环境不舒适因素、最后通过实地调研得出居民调节适应不舒适环境的自适应策略、目前在空调环境下得出的有关舒适度的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否适用于在自然通风环境下的传统民居。这些正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分七个个章节来阐释这些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内容、目的、意义、范围,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研究步骤以及研究难点,旨在为后续各章的论述建立完整清晰的背景;  第二章用文献阅读的方法介绍了崇阳县的自然文化背景,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本研究所调研的棠棣村民居的现状,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居民对民居的主观评价以及实地调研,访谈对本研究所选取的用于调研的两户民居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基本的研究;  第三章用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居民的舒适或者不舒适的状况,对实地观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出不同节气时不同时期建造的传统民居的舒适或者不舒适的室内物理气候环境参数。并且对居住在不同时期建造的传统民居中的居民的舒适性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解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中的居民不舒适时的室内环境,得知目前有关舒适度的标准和评价方法都是在空调密闭环境下经过试验得出的结论。但是传统民居处于自然通风开敞的环境中,通过笔者调研也发现,这些理论并不适合用于评价在传统民居中的居民热舒适度;  第四章用实地测量、口述访谈等方法进行人、室内环境和建筑病理的因素探析,得出构成居住环境舒适性的因素;  第五章用实地调研、观察等方法对影响居民环境不舒适的因素的探析,得知室内空间布局、居民日常使用的器具及建筑构造材料的病理是造成居民环境不舒适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用实地调研、现场观察等方法研究居民调节适应不舒适环境的自适应策略,得出居民可以通过对门窗的开启闭合和着衣状况进行适应,并且进一步的深入探析了居民在寒冷和炎热节气时的自适应策略;  第七章本研究成果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学位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傍水而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运输和生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它们在城市中肩负起新的责任,成为展示城市面貌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造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大拆大建的号角声中,很多城市老旧住区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这种粗放
中国有着悠久的城市营建历史,积累了深厚的城市营建经验,无论是都城的择址与营建,还是地方城市建设都着力与周边山川形胜取得各种关联,从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格局。在城
戏场建筑是戏曲表演的载体,是古人宗教、民俗、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共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之一,它反映着礼制、神权、民俗、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本文中所研究的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透水面积增加,洪涝灾害、径流污染及地下水位降低等雨水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区,降雨量年内和年际分布不均,其中年内80%集中在汛
历史街区入口承担着丰富的城市功能,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空间,它是城市空间与街区内部空间的延伸过度,既有分隔作用又有连接功能。如今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中心聚集化使一些历
城市水域空间和水景观,是科学的配置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有活力的水域空间和水景观是确保"人、水、
地下空间是一个可供长期开发利用的空间类型,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地下建筑开发利用方面的理论实践研究日趋成熟,但在一些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小城市
本研究以鄂西土家族传统民间营造工艺技术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营造主体——民间匠师入手,另一方面以营造客体——鄂西土家族民居为研究对象的载体,对鄂西沙道沟沿龙潭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