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古至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装饰图案、纹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传统纹样中,卷草纹是极为重要且应用范围最广的植物纹样,不仅自身造型饱满、富有律动感,对于整个画面也起到了装饰作用,其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韵律美,展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东方韵味,是艺术形式与装饰造型完美结合的产物。卷草纹历史悠久,由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演变而来,盛行于隋唐时期。其中,唐代的卷草纹内容丰富、层次鲜明、造型灵动、优美流畅,是后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装饰图案、纹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传统纹样中,卷草纹是极为重要且应用范围最广的植物纹样,不仅自身造型饱满、富有律动感,对于整个画面也起到了装饰作用,其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韵律美,展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东方韵味,是艺术形式与装饰造型完美结合的产物。卷草纹历史悠久,由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演变而来,盛行于隋唐时期。其中,唐代的卷草纹内容丰富、层次鲜明、造型灵动、优美流畅,是后世卷草纹的典范,在装饰艺术和文化审美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本文以唐代卷草纹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艺术价值。新时代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阔舞台,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愈发重视产品的人文特征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亦是文创产品的设计主旨。笔者通过对唐代不同时期的唐卷草纹的演变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其结构、造型、色彩三方面的变化规律。唐代卷草纹以“S”形曲线为纹样骨架,装饰元素以“C”型短线与骨架相切,具有动静结合、灵活多变的装饰造型特点及繁复华美、饱满流畅的艺术特征。笔者在此研究基础上,探究唐代卷草纹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能性,用现代设计思维及方法对其进行设计转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对具有代表性的纹样进行收集提取,用标准制图法重新绘制纹样。其次,在设计构成中,采用形状渐变、色彩渐变等手法,添加几何图案、符号及纹理,赋予画面节奏感、韵律感,通过色彩色相、明度、纯度的渐变,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唐草生花》系列文创设计实践是对唐代卷草纹纹样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方式的多样性的尝试与探索。其设计内容以不同功能、材质的文创产品为载体,以输出的形状、功能、材质为依据,以平铺、重组、解构、打散的方式进行纹样再造,延展出以唐代卷草纹为基础的文创产品设计。本次设计实践旨在帮助人们加深对唐代卷草纹纹样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价值的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模式提供更多参考。
其他文献
骨科高值耗材运作伴随着多种专业价值服务。带量采购政策推行前行业的整体利润空间较高,价值服务职能分工更加分散独立,衍生出了独特的行业供应链结构。在带量采购政策推行后,行业利润整体大幅压缩,行业价值链面临着重构,对行业供应链造成较大的冲击。文章首先分析了骨科高值耗材运作的客观价值服务需求特性,并总结了带量采购政策执行前行业供应链运作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带量采购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对行业价值链的影响,并
骨科类医用耗材主要为植入物,随着各种骨科类医用耗材陆续纳入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医疗机构对骨科类医用耗材的监管力度逐步加强。为了解决传统骨科类医用耗材管理方式粗放,在集中带量采购趋势下无法保障骨科类医用耗材在使用前后各环节信息的有效查询及集中带量采购执行进度的实时监管,该研究结合骨科类医用耗材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难点,集中带量采购模式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优化骨科类医用耗材的管理过程。
系统化关联高考真题的教学方法之一是结合“正例”与“反例”。本文提炼了辩证看待“植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四点认识:自然环境变化驱动植被变化;植被变化响应自然环境变化;植被与环境的互馈具有尺度效应;人类干预植被具有两面性。基于此,本文整合了相关高考真题,借助专题课例透析正反例相结合的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过程。最后提出三点建议:先呈“正例”,后现“反例”;澄清尺度前提,立足条件假设;关联高考试题,重视辩证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中青年大规模转移到城市,衍生出一大批留守老人。同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在健康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方面的问题不断凸显。因医疗卫生资源、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户居形式等要素限制,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服务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他们的健康状况也迟迟未能得到充分改善。妥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服务问题,是提升健康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城乡老人健康水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地理高考考查的关键学科能力,然而一线教学中发现学生论证能力不足。基于对科学教育中论证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梳理,介绍了国外科学论证教学中ADI和PCRR两种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对ADI和PCRR两种模型在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地理论证教学的实践策略。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产时发热及分娩结局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本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145例临床资料,根据产妇产时体温是否发热分为未升高组(n=87)与升高组(n=58),VAS评分、Bromage分级法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血清SAA1、TNF-α水平;根据分娩结局将发热产妇分为分娩良好组(n=47)与分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为人们生活、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消费金融得以快速发展。在该形势下,商业银行需加强消费金融研究,寻找有效的创新发展途径,实现转型升级。文章从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概念界定入手,阐述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发展现状探索有效的创新途径,如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人才储备、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制定信誉划分制度以强化风险
<正>产时发热一般是指分娩期间口腔温度>38℃的发热,但是目前阈值并不一致,在多数研究中母体体温>38℃或>37.5℃[1-3]均可被认为产时发热。产时发热是孕产妇分娩期间较常见的并发症,足月、自然分娩者发生率高达14.5%[4],而未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经产妇发生率最低。产时发热的发生机制可大致归结于感染与非感染因素两方面,感染原因中最常见的是宫内感染,如胎膜早破、重复阴道检查、诊断性羊膜腔穿刺等
背景产时发热是产科常见临床表现,使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增加。影响产时发热的因素包括孕产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引产时间、分娩镇痛、试产时间、产房温度、内诊次数,这些因素可独立存在,也可互为因果。在产时发热的孕妇,是否最高体温越高,母婴预后越差?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产时发热孕妇的临床预后并指导管理策略。目的 探讨足月单胎初产妇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及其程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