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四周的临床症状积分、尼平症状指数(NDSI)、尼平生活质量指数(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评分的变化,评价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及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他们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埋线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埋线组予穴位埋线治疗,14天埋线1次,共埋线2次;针刺组予针刺治疗,针刺每日1次,留针30min,连续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4周;埋线和针刺穴位选取中脘、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太冲。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评价临床症状积分、尼平症状指数(NDSI)、生活质量指数(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积分,以评价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疗效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根据统计学分析,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积分、NDSI、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穴位埋线组治疗结束后,有效2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针刺组治疗结束后,剔除1例,脱落2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穴位埋线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组。3.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相比,针刺组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有回升(p<0.05),说明针刺组维持疗效的时间不长;两组早饱感症状比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说明早饱症状较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改善更明显。两组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早饱症状较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改善更明显,穴位埋线维持疗效时间更长,复发率更低。4.两组NDSI和NDLQI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穴位埋线组治疗结束时NDSI明显降低(p<0.01),NDLQI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治疗结束时NDSI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LQI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治疗后4周穴位埋线组NDSI降低不明显(p>0.05),NDLQI升高明显,(p<0.05);然而针刺治疗组NDSI、NDLQI改善均不明显(p>0.05),说明埋线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维持时间长久,针刺维持疗效不长久。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埋线组NDSI下降更明显(p<0.01),埋线组NDLQI上升更明显(p<0.01)。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穴位埋线疗效更优,且维持疗效的时间更长久。5.两组SAS焦虑量表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埋线组和针刺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埋线组改善情况均优于针刺组(p<0.05):埋线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4周两组评分均有所回升,针刺组回升比埋线组回升明显(p<0.05)。结果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焦虑状态,穴位埋线改善更明显,且维持疗效时间更长。6.两组水负荷试验评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大饮水量有明显的升高(p<0.05):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和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的最大饮水量和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1)。两组组间进行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的增加量大于针刺组(P<0.01),治疗后4周,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的增加大于量针刺组(P<0.01)。结果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增大患者最大饮水量,改善患者的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穴位埋线的疗效优于针刺组。7.焦虑量表评分和最大饮水量的相关性分析:设焦虑量表评分为x值,最大饮水量为y值,经相关分析,r=-0.485,p<0.05,焦虑和最大饮水量之间存在负的秩相关关系。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显著,在提高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患者胃容受性舒张功能方面优于针刺组,且维持疗效时间长,复发率低。早饱症状改善情况优于餐后饱胀不适症状,其能显著改善早饱症状可能与其能改善胃容受性舒张功能有关。焦虑状态和最大饮水量见存在负相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