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陕西刻书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雕版印刷在明清已达极盛,从最初的集中在几个刻书中心扩展到全国,印刷技术变得成熟,雕版印刷书籍业已成为传播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有赖于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使得更多的文人作品和思想著作可以得以留存传播,给我们留下诸多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情况的材料。唐代以降,陕西政治地位逐渐下降。虽然陕西的刻书事业自唐以来一直延续下来,但因所刻书籍不多,尚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求,直到清代后期,书籍仍然需要从外地购买书籍。晚清时期,陕西兴起了一股刻书风潮,刻印了大量书籍,多是地方文人主持参与,其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态度。本文主要通过对晚清陕西地区的刻书情况的研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考察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学术发展流变。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乱毁坏之后,经历康乾短暂的恢复,陕西继而又陷入战乱和灾荒,特别是回民起义对关中地区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乱后地方积极组织恢复发展生产。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在全国,开办官书局、刊印书籍成一时风气,此举也受到朝廷的支持。这一时期陕西造纸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引进外地雕版刻工,更有书院和私人丰富的藏书,这些都为刻书业在陕西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晚清陕西刻书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晚清陕西的刻书分为两大主体:以味经刊书处为主的官方刻书系统,和以贺瑞麟为代表的地方士绅的私人刻书群体。味经刊书处以刊印实用书籍和西学书籍为主,也有传统经史书籍;地方士绅所刻以理学书籍为主,以传道为学,也包括地方先贤著作。官方刻书包括官方机构刻书和书院刻书。清末,石印、铅印技术引入陕西,以印传统书籍为主,也将其纳入刻书,此外,还有少量的坊刻书。通过晚清时期所刻书反映了陕西学术流脉的演变。首先以《关学编》的续编来看陕西学者对关学一脉的共识以及各自的侧重;其次,从这一时期对前贤著作的整理和搜集来体现对理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传统的守护;再次,从刊刻书籍中体现重视笃行的实学精神以及不同的体现。通过总结陕西两派的分野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影响,概括出两者的目的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都深深打下了理学的烙印。
其他文献
传统操作系统核内驱动的I/O结构无法满足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需要,核外I/O技术的实现难点是如何将外部中断从核内引向核外,分析了基于信号机制的核外I/O的实现方法,并提出了一种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这次争论的发生,一方面缘于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世界工业化运动发展大趋势
国民政府统治下安徽的财政整理,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爆发前、抗战初期和抗战后期几个历史阶段。抗战爆发前,作为国民政府能有效统治的省份,安徽省政府的财政整理多遵照中央的
净室方法与软件复用一直认为应当作用于软件过程的全过程.认为可以将软件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在软件过程中,应当注重其前期的净室与复用.提出了”增量构件过程
本文研究了具有强健性的证券投资组合优化问题.模型以最差条件在值风险为风险度量方法,并且考虑了交易费用对收益的影响.当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概率分布不能准确确定但是在有界
传统关系模式不适合处理不确定性信息,为处理不确定信息,该文基于元组属性间的联合概率,定义了概率关系及几种基本的概率关系操作和关系代数,提出了概率函数依赖关系的概念,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