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及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asparaginase,PEG-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不良反应,提高对L-asp及PEG-asp治疗的认识,提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初诊为ALL的患儿20例,在常规化疗方案门冬酰胺酶的选择中分别使用 L-asp(L-asp 组)及PEG-asp(PEG-asp组)化疗。L-asp组患儿8人,其中男6人、女2人,LR-ALL 3人、IR-ALL 4人、HR-ALL1人,诱导治疗阶段及再诱导治疗阶段共使用L-asp92例次;PEG-asp组患儿12人,其中男9人、女3人,LR-ALL 2人、IR-ALL6人、HR-ALL4人,诱导治疗阶段及再诱导治疗阶段共使用PEG-asp 58例次。化疗前后定期检查患儿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尿淀粉酶,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监测记录患儿消化道副反应及感染、成分输血情况。 结果: 1.治疗后转归 两组患儿均在诱导治疗阶段达到完全缓解,缓解率均为100%。由于观察时间短,大部分患儿随访时间不对等,长期疗效未做出统计学分析。 2.不良反应对比 2.1.过敏反应:L-asp组发生过敏反应1例次,发生率为1.10%,PEG-asp组过敏发生率为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骨髓抑制 2.2.1.骨髓抑制强度 2.2.1.1.诱导治疗阶段骨髓抑制强度:PEG-asp 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分级为IV级比率79.17%,而L-asp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分级为IV级比率为61.54%,PEG-asp组较L-asp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1.2.再诱导治疗阶段骨髓抑制强度:PEG-asp组白细胞减少分级为IV级比率为20.59%,L-asp组白细胞减少分级为IV级比率为0%。PEG-asp组较L-asp组白细胞减少程度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骨髓抑制持续时间 2.2.2.1.诱导治疗阶段骨髓抑制持续时间: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0.5*10E9/L持续时间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开始回升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2.再诱导治疗阶段骨髓抑制持续时间:L-asp组ANC<0.5*10E9/L持续时间为0天,PEG-asp组为12.00±10.23天,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感染及成分输血情况:L-asp组及PEG-asp在感染发生率及成分输血率、成分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凝血功能异常: 2.3.1.诱导治疗阶段中,PEG-asp组出现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比率为83.33%,L-asp组为34.62%,PEG-asp组较L-asp组纤维蛋白原减少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再诱导治疗阶段中,PEG-asp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比率52.94%,L-asp组为15.38%。PEG-asp组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较L-asp组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急性胰腺炎: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胰腺炎,查血清、尿液淀粉酶均未见升高。 2.5.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高脂血症、高血糖症: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6.其他:消化道反应、黏膜损害: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引入L-asp和引入PEG-asp的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结束均获缓解,诱导缓解率100%。两药近期疗效相当。 2.PEG-asp可引起更明显的骨髓抑制及抑制蛋白合成倾向,但未出现与之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两药不良反应相当。 3.PEG-asp与L-asp相比,过敏反应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用药次数少,引起过敏反应风险低,依从性好,较为安全,可能为更理想的一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