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的选择与困惑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电视剧,频繁的家庭纠葛与婚姻背后的剖析,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位敏感而坚韧的女性——王海鸰,她的婚恋题材作品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重重收视热浪,引发了与其相关话题的争论、思考与研究。女作家王海鸰凭借自己一颗敏锐的心,用手中的笔记叙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婚姻故事,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当代的婚姻现状。本论文以王海鸰其人及其作品为依据,让其置于二十一世纪大众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对其小说进行解读与分析,思考其创作中文化心态的倾向与女性意识的张扬,以此洞悉王海鸰小说的女性世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追求,进而审视和解读现代人的婚恋观,并对当今文坛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化写作进行剖析,力图挖掘潜藏其后的大众性特质和由此引发的必然缺失,进而阐述关于大众文化时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个人观点。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1章为引言,主要是对论文的创作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做了一个总体性的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2章分析王海鸰的创作背景是市场化的生活。第3章结合作品分析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艺术视角的转换。她的艺术视角先是从小小说、散文、剧本开始,之后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调整创作思路,结合自身经历开始婚恋小说创作。第4章开始分析王海鸰作品中体现的女性意识,而这种女性意识其实就是作者自我情感的宣泄与浓缩。这部分内容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作者能冷眼审视现代人的婚恋生活;二是作者讴歌了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三是作者开始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审视。第5章分析作者创作变迁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与广大市民契合。这种契合就体现在女性自我的复归与生长、回归现实以及滑向通俗的“都市”场景。第6章分析王海鸰作品走红的原因。她善于利用传媒手段,能处理好与出版商的关系,巧妙地与影视结合。此外,她还善于利用各种媒体从另外一个角度宣传包装自己。第7章指出了王海鸰作品面临的困惑,指出了其作品的阈限。主要体现在:婚恋题材和作品人物的选取,叙述视角的局限,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到解决问题。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也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与深化。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知青文学中的“回家”主题,这一重要的文学主题,在知青文学的研究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本论文就是在此意义上选题,试图填充这一研究空白,阐明这一重要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铁凝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她从事文学创作长达三十年,对女性世界的描述在她的文学生命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并取得极大成就。她试图采用“第三性”视角,
关于赌博机司法认定中存在两种争议观点,实质标准认为赌博机是用于赌博活动的电子游戏机,形式标准认为赌博机是具有赌博功能的电子游戏机,基于不同的观点,对于用于赌博活动的
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知青小说”作了界定:作者曾经是知识青年;作品主要描写当年知识青年的生活,或者把知识青年生活作为构思的主要框架;时间为1978年到1989年,主要讨论新时期知
作为6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虹影的写作迥然异于同时期出生的陈染、林白等女性作家,她的写作暗示了女性写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把女性放置在广阔的现实场景中,把公共空间、历史和
相关族群对于侬智高形象的建构,主要凭借文学叙事(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的形式得以流传。作为历史人物,侬智高的是非功过已然成为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一极具争议性和深远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而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结构的设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BIM技术不仅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以早期梁实秋发表在《清华周刊》、《晨报副刊》、《创造周报》、《大江季刊》等杂志和报刊上的文章作为研究梁氏的史料,同时借鉴学术界既有研究
杭州瓦舍的兴起,是南宋杭州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瓦舍的出现和繁荣,也促进了戏曲在杭州的成熟发展。本文从瓦舍在杭州的建立讲起,研究瓦舍的起源,杭州瓦舍兴起的原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