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慢性难治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主要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引起,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基础,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作为与慢性疼痛相关的关键脑区,其可塑性变化是中枢敏化的重要体现。细胞周期末期促进复合物(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APC)与其调节亚基Cdh1是细胞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重要的E3泛素连接酶,最近研究显示其在谷氨酸敏感性、突触功能及神经元存活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AC C可塑性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拟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区APC-Cdh1及其下游底物的表达变化规律。通过构建表达Cdh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上调该脑区APC-Cdh1活性。分别从行为学、形态学及分子水平观察慢病毒干预对ACC谷氨酸受体密度、突触形态功能及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和机制,探讨APC-Cdh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ACC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与结果: 1.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区APC-Cdh1表达变化与痛觉超敏的关系 方法:实验一(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区APC-Cdh1的表达变化):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2组(n=24)。1)假手术组(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及其分支;2)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SNI组):参照Decosterd等方法,选择性损伤坐骨神经其下分支中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保留腓肠神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保留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大鼠痛觉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 ACC疼痛相关蛋白c-Fos的表达,证实模型构建成功。模型建立后3、7、14 d,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ACC区APC-Cdh1、下游底物Skp2、SnoN及其上游调节激酶Cdk5/p35的表达。 实验二(ACC立体定位注射Cdh1过表达慢病毒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的影响):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Paxinoset al.,2005),确定ACC坐标,分别将Cdh1过表达慢病毒(Lenti-Cdh1)及对照慢病毒(Lenti-control)通过立体定向注射入大鼠ACC(10μl,滴度2×108TU/ml)。慢病毒感染后3d,快速断头取脑,避光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CC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分离ACC,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Cdh1外源性融合蛋白的表达,评价各型慢病毒在体感染情况。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Sham+ saline组:假手术后7d,ACC立体定位注射0.9%氯化钠溶液(n=6);2)SNI+ Lenti-control组:SNI模型建立后7d,ACC立体定位注射Lenti-control(n=6);3)SNI+ Lenti-Cdh1组:SNI模型建立后7d,ACC立体定位注射Lenti-Cdh1(n=6)。模型建立前至慢病毒感染后14d采用von Frey细丝法测定三组大鼠机械痛阈的变化。 结果:术后1、3、7、14d,SNI组50%机械性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显著下降,与Sham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SNI组术后3、7、14d,ACC疼痛相关蛋白c-Fos表达明显增加,从组织学上进一步证明了SNI模型构建的成功。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NI大鼠术后3、7、14d,ACC区Cdh1总蛋白及APC主要成分APC2表达减少,且部分Cdh1出核转入细胞浆表达;Cd h1下游底物Skp2、S noN表达升高,上游负性调节激酶Cdk5/p35表达明显增加,与Sham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Cdh1过表达慢病毒Lenti-Cdh1 ACC内立体定位注射,上调APC-Cdh1活性可部分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觉超敏,与对照慢病毒Lenti-control相比,SNI+Lenti-Cdh1组慢病毒注射后7d50%PWMT上升,并持续至慢病毒注射后14d,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2.APC-Cdh1活性调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ACC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一(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突触可塑性变化):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2组。1)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及其分支(n=27);2)SNI组:结扎并切断左侧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保留腓肠神经(n=27)。术后3、7、14d,紫外比色法测定大鼠ACC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突触功能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分别提取ACC总蛋白及膜蛋白,Western blot法分析检测不同时间点突触后各型谷氨酸受体的表达情况。 实验二(APC-Cdh1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关系):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15)和SNI组(n=15),参照Decosterd等方法,选择性损伤坐骨神经分支,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后3、7d,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NI模型大鼠ACC区Cdh1相关蛋白EphA4的表达特点。并于术后第14d,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观察Cdh1相关蛋白EphA4与APC-Cdh1及各型谷氨酸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三(慢病毒过表达Cdh1蛋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SN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n=6)、SNI组(n=6)、SNI+Lenti-control组(n=6)和SNI+ Lenti-Cdh1组(n=6)。SNI+Lenti-control组及SNI+Lenti-Cdh1组于模型建立后7d分别将Lenti-control及Lenti-Cdh1慢病毒通过立体定向注射入大鼠ACC(10μl,滴度2×108TU/ml)。慢病毒注射后14d,透射电镜观察大鼠ACC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给予慢病毒后3、7、14d,Western blot检测ACC突触功能蛋白PSD95、Cdh1相关蛋白EphA4及谷氨酸受体GluR1的水平,评价APC-Cdh1活性调节对AC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结果:术后3、7、14d,SNI组大鼠ACC内谷氨酸含量,突触功能蛋白突触素Syn1、PSD95及NMDA受体NR2B亚型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R1-AMPA受体总表达量,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胞膜表达量显著增加,与Sham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NI术后3、7d,与Sham组相比,SNI组ACC区APC-Cdh1相关蛋白EphA4表达降低(P<0.05)。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EphA4与Cdh1、APC主要成分APC2及谷氨酸受体GluR1间存在相互作用。与Sham组相比,SNI组大鼠ACC线粒体肿胀、突触后致密物增厚,突触间隙变窄。而ACC内立体定位注射Cdh1过表达慢病毒Lenti-Cdh1可逆转上述SNI导致的突触结构的改变。SNI+Lenti-Cdh1组慢病毒注射后7、14d,ACC内EphA4表达升高,PSD95及GluR1表达明显减少,与SNI+Lenti-contro 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ACC神经元存活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超敏的关系 方法: 实验一(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神经元凋亡及存活的变化):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Sham组(n=12)及SNI组(n=12)。术后3、10d采用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标记神经元,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CC神经元的变化,并利用TUNEL技术及active caspase-3(Casp-3a)/Neu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模型建立后10 d大鼠ACC神经元的凋亡情况。 实验二(凋亡抑制剂TUDC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神经元存活及痛阈的影响):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1)Sham组:仅暴露左侧坐骨神经及其分支;2) SNI+saline组:SNI术前3d至术后隔日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3)SNI+ TUDCA组:SNI术前3d至术后隔日腹腔注射TUDCA(300mg/kg)。采用von Frey细丝法测定3组大鼠50% PWMT,评价痛觉行为学变化。术后10d,NeuN标记神经元,谷氨酸脱羧酶65/67(GAD65/67)标记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ACC神经元的变化,并利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凋亡情况。 结果:SNI组大鼠术后10dACC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与Sham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残存神经元排列松散,TUNEL染色可见大量凋亡细胞。Casp-3a/NeuN荧光双标检测显示,SNI术后10d,大鼠ACC内表达Casp-3a的神经元明显增多。术后4d,SNI+TUDCA组大鼠较SNI+saline组,50% PWMT明显升高,持续至术后1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NI+saline相比,SNI+TUDCA组ACC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P<0.05),且TUNEL阳性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NI术后大鼠ACC内GAD65及GAD67蛋白表达降低;而TUDCA可抑制上述SNI相关的GAD蛋白表达下调(P<0.05)。 4.APC-Cdh1活性调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神经元存活影响的初步研究方法:实验一(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凋亡相关底物Cyclin B1的表达变化):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Sham(n=12)、SNI(n=12)两组。Sham及SN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后10d,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ACC内APC-Cdh1凋亡相关底物Cyclin B1的表达。 实验二(慢病毒过表达Cdh1蛋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神经元凋亡的影响):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180-220g,随机分为Sham组(n=12)、SNI+Lenti-control组(n=12)及SNI+Lenti-Cdh1组(n=12)。后两组大鼠SNI模型建立前3d,ACC分别立体定位注射Lenti-control及Leni-Cdh1慢病毒载体。SNI术后10d,TUNEL染色观察ACC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asp-3a及APC-Cdh1凋亡相关底物Cyclin B1的表达。 结果: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模型建立后10d,SNI组ACC内APC-Cdh1凋亡相关底物Cyclin B1表达与Sham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h1过表达慢病毒Lenti-Cdh1注射入ACC,上调其内APC-Cdh1活性,可降低凋亡相关底物Cyclin B1的表达;抑制SNI引起的ACC神经元凋亡,与对照慢病毒组相比,SNI+Lenti-Cdh1组大鼠ACC内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sp-3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内APC-Cdh1活性下调,通过Cdh1过表达慢病毒上调其活性,可以部分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2.APC-Cdh1可通过与EphA4相互作用泛素化降解突触后AMPA受体亚基GluR1,调控谷氨酸兴奋性突触信号传递,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ACC中枢敏化的形成。 3.ACC内GABA能神经元凋亡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觉超敏的维持密切相关,Caspase-3通路介导的GABA能神经元凋亡丢失是ACC可塑性改变的重要体现。 4.APC-Cdh1可能通过作用于底物蛋白Cyclin B1,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ACC神经元存活,影响ACC可塑性,参与中枢敏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