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认识到仅仅依靠正面战场阵地防御的弊端,从而对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起来,1937年冬在武汉举行的军事会议上确定了开展游击战的决策。军委会指示各战区建立游击区和根据地,深入敌后,通过袭扰、破坏等方式协助正面战场作战。安徽跨江带淮,广袤千里,皖南皖西各有崇山峻岭,可供作军事上的根据,尤其大别山脉,西连武汉,北控淮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武汉沦陷后,安徽省即划为游击战区,形成敌后占领地心脏中的据点。安徽的游击武装包括正规部队和地方游击部队。为推进游击战术的运用,协助正规军的作战,安徽敌后游击武装进行了相应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国民党安徽抗日游击部队在抗战初期联合民众,对敌实施游击,破坏敌人后方,消耗敌人力量,配合正面战场大会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不仅牵制敌军还主动袭扰敌军,独立开展对敌游击战,皖江流域的水上游击战更是给敌造成重大损失。敌后游击战深处敌后,要想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为获取人力物力等战争资源,就必须进行根据地建设。国民党在安徽敌后根据地不仅仅是进行军事和政权建设,并且积极调动文化、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支持军事,这是安徽敌后游击战得到发展并坚持到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在安徽的敌后游击部队策应正面战场会战,也独立进行游击作战,粉碎敌人“围剿”,击落敌机,击沉敌舰,战绩显著,并成立经济游击队袭击、破坏敌人经济体系,防止敌人达到“以战养战”目的。安徽敌后游击部队维持国民党对沦陷区的统治,防止地方伪化,于抗战有着重要的贡献。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政治军事战略方针的变化,对敌后游击队的调整,以及国民党安徽游击部队本身存在的派系纷争,背离民心,加之国共摩擦等原因,制约了国民党安徽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发展,削弱了安徽战场在华中地区的抗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