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大米的市场供给,关系着全国粮食市场的稳定程度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而要长期维持稳定良好的水稻生产发展趋势,就必须从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实现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从宏观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微观的水稻相对经济效益两个层次讨论了影响水稻种植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水稻产量明显提高,同时,水稻生产的重心逐渐由南方向北方、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证明,除东北地区外,影响水稻生产发展的经济因素中,人均GDP和替代作物与水稻相对净收益的比率对各地水稻播种面积产生消极的影响。政府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补贴政策对水稻播种面积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其发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从生态的角度考虑,采用虚拟水和碳足迹两个概念,比较全面地核算水稻种植造成的生态影响。研究发现,南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在水稻生产中具有明显的水资源环境优势,而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水稻生产中的水资源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水稻生产中发生在原料阶段和种植阶段的碳足迹占水稻碳足迹的90%-97%,主要是这两个阶段中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间接碳排放。各地区比较发现,我国水稻主产区中碳足迹较高的为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水稻生产布局由南方向北方、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恰好相反,将造成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但水稻生产布局的转移趋势与水稻碳足迹大小的分布比较一致,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水稻产业碳减排。但决定水稻碳足迹大小的是各地的水稻生产经营方式,而不是自然资源禀赋,因此,水稻生产布局的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水稻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继续适当增加水稻生产补贴,提高稻农收入;第二,从全国水资源总体利用效果考虑,合理布局水稻生产布局,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第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解决我国水稻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第四,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水稻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