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卒中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我国传统针刺疗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脑缺血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证明针刺可以促进脑缺血后的血管形成,并通过血管形成途径治疗脑缺血。内皮祖细胞(EPCs)在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类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的干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分化成内皮细胞(EC),参与新血管形成。目前针刺对与血管形成有关的EPCs的作用,以及EPCs是否参与到针刺治疗脑缺血这一过程的研究尚少见。本实验通过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和缺血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和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形成的影响机制。实验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取“后三里”和“曲池”。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免疫组化观察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的表达。体外培养骨髓源性EPCs,观察生长形态,利用其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并与荆豆凝集素-1(UEA-1)反应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组化检测表面标记CD34进行细胞鉴定;免疫组化检测VEGFR-2和免疫荧光检测PECAM-1在培养细胞上的表达。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实验结果:模型组在24h EPCs数量达高峰,48h开始降低;电针组EPCs数量24h开始增加,48h达高峰,72h开始降低。其中24h模型组EPCs数量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48h电针组EPCs数量升高,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72h电针组EPCs数量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显著(P<0.01)。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仅有少量VEGFR-2和PECAM-1表达;模型组和电针组在24h VEGFR-2和PECAM-1开始表达,且表达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电针组表达较模型组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刚分离的单核细胞呈圆形,形态小,4d后有明显集落形成,6~9d细胞增殖迅速;细胞能吞噬ac-LDL并与UEA-1反应,免疫组化检测CD34呈阳性;细胞表面标记VEGFR-2和PECAM-1表达均呈阳性。实验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较正常大鼠的外周血中EPCs的含量增加。(2)经电针刺激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外周血中EPCs的含量增加。(3)经电针刺激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表达增多,且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4)从骨髓中分离单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可实现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5)培养细胞VEGFR-2和PECAM-1表达均呈阳性,其与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表达阳性的细胞应视为同源性细胞。(6)电针可以动员骨髓中EPCs迁移入血,并促进外周血中EPCs归巢至损伤部位,有利于损伤部位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