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原发鼻腔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长期生存结果,评价预后因素对原发鼻腔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影响,进而找出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1980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35例原发鼻腔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按照Ann-Arbor分期,Ⅰ期60例,Ⅱ期46例,Ⅲ期15例,Ⅳ期14例:依据局部侵犯部位不同分为3个区:Ⅰ区为局限于鼻腔,22例;Ⅱ区为侵至1个或多个鼻旁窦,85例;Ⅲ区为侵至鼻旁窦外的部位,如口咽、硬腭、软腭、鼻咽、颅内、眼眶等,28例。依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四组,单化组21例,单放组27例、放加化组81例,及APBST联合TBI组6例:108例接受放疗患者依放疗剂量分为四组,45Gy以下组21例,45-50 Gy组40例,50-60 Gy组30例,大于60 Gy组17例;108例接受放疗的患者中,55例行双颈预防性照射,53例未行双颈预防性照射。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应用Log-rank法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定义为P<0.05。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COX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并评价预后生存指标。结果:按Ann-Arbor分期法进行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77%、40%、7%(P<0.01);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53%,Ⅰ期、Ⅱ期、Ⅲ期、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8%、27%、0,P值<0.01;依据局部侵犯部位不同分区,Ⅰ区、Ⅱ区、Ⅲ区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63%、37%(P<0.01);Ⅰ区、Ⅱ区、Ⅲ区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7%、12%,P值<0.01。单化组、单放组、放加化组,及APBST联合TBI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2%,69%,76%,83%,五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2%,63%,76%。APBSCT联合TBI组生存率优于放加化组,而放加化组优于单放组,单放组优于单化组(p<0.05)。45 Gy以下组,45-50Gy组,50-60 Gy组及60 Gy组,各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2%、85%、90%、92%(P<0.05);5年总生存率为61%,各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56%,56%,55%(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剂量45 Gy以下组局部控制率、五年生存率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剂量45 Gy以下组局部控制率,五年生存率均低于其他三组(P<0.05)。颈部预防照射组颈部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比较五年生存率无差别。单变量分析中Ann-Arbor分期、局部侵犯范围、分期修正IPI评分、治疗方式、放疗剂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而病理类型、性别、年龄、LDH升高、颈部预防照射及B症状等因素对预后影响不大。最终在多变量分析中得出Ann-Arbor分期、局部侵犯范围、分期修正IPI评分、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结论:放疗应成为早期鼻腔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放化疗联合的生存率优于单纯放疗;单纯化疗的疗效较差,不推荐单独应用;晚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疗效均很差,应考虑更强或新的治疗方案。鼻腔恶性淋巴瘤的放疗剂量应大于45 Gy;颈部预防照射对生存率影响不大。而APBSCT联合TBI取得了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