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研究隐喻,这些研究主要从修辞角度进行探索。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隐喻,他指出隐喻是一种语言上的装饰,其本质是一种修辞现象。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的诞生。他们指出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是人类认识抽象概念的重要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人类从语言角度去探索时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我国对时间隐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大多数研究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而关于古典诗词中时间隐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时间”的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现。文人们常常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隐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宋词中关于时间的词句比比皆是。因此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详细探究宋词中的时间隐喻。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具体阐述时间隐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说明本论文的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隐喻相关理论简介,从三部分系统地论述了隐喻的相关理论。第一部分为隐喻的界定、分类及工作机制;第二部分为时间隐喻的概念及其形成;第三部分则是具体论述隐喻与诗歌的关系。第三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隐喻的工作机制、分类、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对宋词中的时间隐喻作详细分析。首先从语义冲突、映射、相似性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宋词中时间隐喻的工作机制;其次以Lakoff对隐喻的分类为基础,将宋词中的时间隐喻分为三大类十一小类:本体隐喻(实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方位隐喻(时间的运动、时间的度量)、结构隐喻(“时间是金钱”、“时间是花”、“时间是流水”、“时间是飞箭”、“时间是飞梭”、“时间是电”),同时,基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分析每一小类隐喻形成的认知机制;最后通过对宋词中大量的语料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宋词中时间隐喻具有矛盾性、局部性、多样性、临时性、系统性共五种语义特征。第四章为认知视角下宋词中时间隐喻的成因探究,分别从认知的心理因素和民族因素两个方面,对宋词中时间隐喻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归纳。第五章为结语,借鉴西方的隐喻理论分析宋词中的时间隐喻,探究古人的隐喻性思维及时间观,为隐喻理论提供跨语言与跨文化的证据,可以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以及诗词创作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