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查考川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不同栽培方法、产地加工方法,及其药材的HPLC含量测定、指纹特征的比较研究,优选川黄连栽培技术与加工方法,为川黄连环境生物的研究和扩大生产奠定基础。方法:用查阅中国古代的本草典籍和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方法,分析川黄连相关历史记载,包括种质资源分布、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比较不同产地川黄连栽培技术及产地加工特点;运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植物解剖学知识对不同产地黄连药材进行性状比较和解剖鉴定;结合天然药物化学、仪器分析、中药化学等知识和实验技术,用HPLC法测定不同栽培技术及产地加工方法的黄连药材中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相对稳定的黄连化学指纹特征,用SPSS19.0聚类分析不同产地川黄连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草古籍考证,古代黄连的产区以“蜀郡”和“巫阳川谷”为主,与现在的川西(峨眉、洪雅)产区和川东(石柱、南川一带)产区一致,两大产区在清代已有关于黄连育苗、栽培技术的记载。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栽培技术方法中,对药材品质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适当控制地面温度和光照强度,即搭棚的荫蔽度和光照调节;产地加工技术中,川西产区的就地半炕干的山炕干燥法最为节约成本(减少耗材和便于运输),细炕干燥法的大坑以圆形坑池最为合理(加热均匀)。不同产地药材性状比较结果表明:性状差异与产地加工方法有关。HPLC法以碱性流动相[乙腈-30mmo1·L-1碳酸氢铵(0.7%氨水,0.1%三乙胺)]进行梯度洗脱,黄连药材中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色谱峰分离效果良好,该方法稳定、重复性好。而酸性流动相[乙腈-50mmo1·L-1磷酸二氢钾]进行梯度洗脱不能将表小檗碱和药根碱色谱峰分开,但以酸性和碱性流动相系统建立的两种川黄连化学指纹图谱均能得到12个共有峰,不同产地黄连相关系数≥0.99。用定性和定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川黄连药材品质与产地关系不大,可能与栽培品种有关。结论:川西(峨眉、洪雅)和川东(石柱、南川一带)均为川黄连的道地产区,其药材品质优良。两大产区不同栽培方法所产药材中小檗碱类生物碱含量总和顺序为:传统搭棚>自然战地棚>自然林下>现代遮阳棚>疏于管理的放荒林。在产地加工生产中,应推广就地半炕干的山炕和成品干燥法中的圆形坑池,以减少加工成本,并保证药材质量。以HPLC法碱性流动相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川黄连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并可以进行含量测定。聚类结果表明在川黄连栽培生产中,应重视品种的选择和良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