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罗尔·马切伊·席曼诺夫斯基(Karol Maciej Szymanowski,1882年10月6日-1937年3月28日),是二十世纪初上半叶波兰最重要、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芭蕾哑剧①《哈尔纳西》(Harnasie②) Op.55是其最重要的运用塔特拉山③高地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大型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席曼诺夫斯基不仅通过多种多声音乐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在音响上具有丰富的层次变化,而且还通过这些手法组织了整个芭蕾哑剧的音乐织体结构,并完整地呈现出该地区民间文化的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当地民间音乐调式特征的探索,以及对由此产生的多声部、多层性写法的分析,来研究席曼诺夫斯基作品中独特的音响结构及组织方式,并将其与有相同美学追求的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春之祭》加以比较。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席曼诺夫斯基细致的多声部、多层性写法不仅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而且对后来的作曲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散状织体的写法对于维托尔德·罗曼·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Roman Lutoslawski1913-1994)偶然对位的出现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而席曼诺夫斯基对民间音乐素材处理的多样性也令人称奇,影响了战后波兰作曲家乃至中东欧作曲家的创作,如:格拉奇娜·巴切维茨(Grazyna Bacewicz1909-1969)、西蒙·拉克斯(Szymon Laks1901-1983)及鲁托斯瓦夫斯基(早期作品)等一些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的作曲家,还影响了一些先锋派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如:沃伊切赫·基拉尔(Wojciech Kilar1932-)的(Krzesany))(登山)、亨里克·米科拉伊·戈雷茨基(Henryk Mikolaj Gorecki1933-)的第三弦乐四重奏op.67均可透视出其渊源。本选题对于当前我国的音乐创作,音乐的民族化问题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使国内音乐界对这部优秀的、创作技法纯熟的民族风格音乐作品加以重视,以对我国的音乐创作有所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