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中对还原颜料的颜料化方法以及铜酞菁颜料的表面改性、微胶囊化方法的理论及工艺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 还原蓝RS颜料化主要采用了隐色体氧化法、溶剂处理法、球磨法和酸处理法。在隐色体氧化法中研究了砂磨时间、添加松香酸及其它表面活性剂对颜料色光、着色力、流动性、晶型的影响。在溶剂处理法中,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测定粒径及扫描电镜,研究了溶剂处理时间、温度、用量及溶剂性质对颜料着色力、色光、遮盖力、流动性及由δ晶型向α晶型转变的影响,找出了较佳的处理条件。在球磨颜料化方法中,对溶剂性质及用量、助磨剂种类及用量、球磨时间作了系统研究,可制得热力学稳定的、颜色鲜艳、着色力、遮盖力较高的红光蓝α晶型的C.I.颜料蓝60。在酸处理方法中有酸磨法、酸溶法、酸胀法、其中以酸胀法颜料化效果较好。 对还原黄G颜料化采用了溶剂处理法、酸溶法、球磨法和隐色体氧化法。较系统研究了溶剂处理法中溶剂用量、处理温度、时间、溶剂沸点对颜料纯度、晶型转化、着色力、流动性的影响。在酸溶法中,稀释温度及保温温度、水用量、添加表面活性剂或再用芳烃溶剂处理都会改变颜料的性能。陶瓷缸中水介质球磨,添加OS-15,可提高着色力10%。隐色体氧化法可得到新晶型的C.I.颜料黄24,系颜色鲜艳、流动性较低、着色力较高的红光黄色颜料。 研究了聚乙二醇、聚丙烯酸钠、甲基(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系羟烷基酯三元共聚物等高分子化合物对铜酞菁颜料表面改性,通过空间障碍稳定作用及增加颜料粒子表面极性,提高其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了聚合物吸附方法、分子量及结构、用量等对改性铜酞菁润湿角、水(或甲苯)中分散稳定性、流动性、着色力、粒径及分布等性能的影响关系,经上述高分子处理后的颜料易在丙烯酸酯类水性涂料中分散。 合成了七种铜酞菁磺酰胺衍生物并用其对铜酞菁表面改性,可明显提高铜酞菁的流动性及甲苯中分散稳定性。研究了衍生物结构、用量对颜料性能的影响。改性后颜料在醇酸树脂涂料中的抗絮凝性能以及在二甲苯溶剂中的抗结晶性能均得到提高。 以苯乙烯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铜酞菁的微胶囊,研究了聚合工艺条件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以聚苯乙烯、苯乙烯与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为壁材,采用相分离方法制备了铜酞菁的微胶囊,研究了囊壁/囊芯比值,壁材聚合物结构对微胶囊润湿性、流动性、分散性及粒径的影响规律。 以丙烯酸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相分离法、乙醇介质中的沉淀聚合法制备铜酞菁颜料的微胶囊,经聚丙烯酸钠囊壁改性的铜酞菁易在水介质中分散。研究了影响微胶囊性能的工艺条件如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囊芯/囊壁比值,引发剂用量等。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单体,采用乳液界面聚合法用聚脲对铜酞菁实施微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