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因土壤薄,山地多耕地少,基岩裸露率高,生态环境脆弱,进而导致经济落后,人地矛盾突出,是较典型的生态贫困区。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指出石漠化治理需与脱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而喀斯特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治理石漠化的有效方式,利用石漠化治理工程或现有资源,在恢复生态的前提下从林粮草的营养优化配置的角度开发饲料用于发展林下养鸡,探究不同石漠化地区饲用植物的开发价值与林粮草营养搭配技术及石漠化地区林下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林下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生态修复理论、生态学、植物学营养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确定林粮草与林下健康养殖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在2017年分2次在两个示范区共采集了2种植物样,8个鸡肉样品,并对2植物样的7个指标和8个肉样中的3个指标实验分析,并在在2015年—2016年本底调查的基础之上选择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贵州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玉米(Zea mays L.)、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桑树(Morus alba L.)、白三叶草(Trifoliumrepens L.)4种材料,根据家禽营养的需求,利用试差法分析不同材料的添加比例,结合搭配饲料在林下养鸡中的饲喂试验分析,探讨石漠化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饲用植物,并将其应用到林下养殖之中,与林下养鸡产业相结合,形成一套由饲料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1.在石漠化地区利用当地优质的饲用植物,并对所选取植物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根据不同阶段家禽营养需求,利用试差法配置出饲喂饲料配方,通过饲喂试验与肉质检测分析后发现,添加10%的饲用构树试验组在日增重、脂肪、蛋白质指标上均高于非添加的对照组21.50%,82.81%、13.93%。添加10%的桑数构树试验组在日增重、脂肪、蛋白质指标上均高于非添加的对照组9.53%,6.12%,38.15%。而在风味氨基酸上桑树添加组表现略好于构树组,通过对指标的综合分析构树添加组整体上优于桑树组与对照组,饲喂试验搭配玉米、豆粕、植物叶粉比例分别为7.5:1.5:1,对林下生态养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较好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2.根据石漠化地区的饲用植物饲喂分析,构树组与对照组料肉比分别为1.94:1,2.44:1;而桑树组与对照组料肉比分别为2.52:1,2.89:1,构树添加组更具经济效益。同时灌木型构树在环境适应性,营养含量,生态效益及政策导向等方面有优势,是石漠化地区发展饲用型植物的最佳选择。但需提高居民对构树饲用价值的认知,规划好饲料林与生态林,饲料设备补贴的工作,鼓励其利用饲用植物发展养殖,培育典型饲用植物养殖大户,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3.根据石漠化地区林粮草营养优化配置与林下健康养鸡技术研究:石漠化地区开展的林粮草营养优化配置与林下养鸡中的试验,得到林下补饲搭配技术、林下放养技术。并针对潜在轻度与中强度石漠化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到石漠化地区构树栽植技术,洼地养殖配套技术,将所有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石漠化地区林粮草营养搭配与林下健康养鸡技术。4.林粮草营养优化配置效益显著。通过在毕节和花江两个示范区林粮草营养优化配置的经济效益监测发现,构树,白三叶的配置在水土保持方有较好的效果,在利用构树与桑树叶添加的日粮饲喂分析发现,养殖成本降低,平均1吨饲料能减少315元的成本,同时在发展林下生态产业的过程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