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与行为观察法的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形态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40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区公共休闲空间,是现代城市住区居民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联系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活动行为,本文选取合肥市12个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为研究对象,并提取分析其空间特征,探讨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而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典型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可达性进行解析,分析不同规划模式下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再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在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居民活动类型和住区结构的关系,观察住区居民在公共空间内的活动行为,从而研究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效率。  研究发现目前住区内最主要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中心景观空间多位于住区组团的交汇处,或是其内部中心位置。住区中心景观空间与住区主要道路的关联性较强,但绿地空间和活动空间与住区主要道路的关联性较弱。住区内部主要公共休闲空间基本位于住区主要道路周边或是与道路直接相连,尤其是住区景观大道一般都沿住区入口处人行道路布置,而活动场地多与道路相邻或相离。  住区内部公共休闲空间中与住区主干道相邻的空间,无论是中心景观,还是绿地空间,可达性都较其他空间高,空间渗透性好且易被识别。所以住区内部供居民交往生活的公共空间多设置于主干道周边,以达到一定的便捷度,体现其公共性。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考虑将公共休闲空间布置于空间整合度高的区域,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其使用效率。同时要考虑到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等因素影响,老年人活动为主的住区应当重视绿地空间的设计布局,以成年人活动为主的住区建议重视对住区广场空间的设计布局。  文章探讨了住区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社会生活的匹配与协调方式,通过对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形态、布局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利于城市社会空间优化的住区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结合关系,为城市社会空间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其他文献
中国正经历高速城市化的过程,商业中心区作为城市形象和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者,发展迅猛,在城市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随着小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交通压力不断增加。作为城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逐步进入产业布局、结构类型重组和转型的发展阶段,城市用地功能置换、整治改造正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特别是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主题,在这其中,如何有效地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掀起建设购物中心的热潮,尤其是以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大连、青岛、武汉、西安、等地最为明显,到目前为止,国内有超过230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正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文化的内涵在经济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以及时尚文化的洗礼中产生了巨大变化。餐饮建筑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交往空间,人们对其
自国内高层住区出现至今已过去了四十余年,其出现很好的解决了我国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但早期高层住宅不论户型或是公共空间的设计建造都不成熟,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进步。随
近代医院建筑为西方外来建筑类型,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发展出医院类型建筑。由于近代安徽省未出现国人建造的医院建筑,因此安徽省近代医院建筑为西方各教会建造的教会医院。教会
当今,室外污染物越来越严重,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大不如前,在这样的空气条件下,如何提高住宅室内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风口作为主要的室外与室内空气交
在物质欲望的浪潮几乎席卷全球的今天,为数不少的中国建筑从设计之初便染上了浮躁之气,以至于无法表达出建筑的内在精神。然而建筑的本质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建筑因为有人的
本设计希望能通过“外”少“内”多的设计理念以实现基于基地实际的空间体验最大化,即在保存遗址原有自然环境和满足展览功能的同时,还能为参观者营造出独特的体验空间,从而
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它必须能适应当地气候,并改变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位于湘西南部的通道县是侗族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