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区公共休闲空间,是现代城市住区居民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联系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活动行为,本文选取合肥市12个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为研究对象,并提取分析其空间特征,探讨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而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典型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可达性进行解析,分析不同规划模式下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再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在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居民活动类型和住区结构的关系,观察住区居民在公共空间内的活动行为,从而研究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效率。 研究发现目前住区内最主要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中心景观空间多位于住区组团的交汇处,或是其内部中心位置。住区中心景观空间与住区主要道路的关联性较强,但绿地空间和活动空间与住区主要道路的关联性较弱。住区内部主要公共休闲空间基本位于住区主要道路周边或是与道路直接相连,尤其是住区景观大道一般都沿住区入口处人行道路布置,而活动场地多与道路相邻或相离。 住区内部公共休闲空间中与住区主干道相邻的空间,无论是中心景观,还是绿地空间,可达性都较其他空间高,空间渗透性好且易被识别。所以住区内部供居民交往生活的公共空间多设置于主干道周边,以达到一定的便捷度,体现其公共性。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考虑将公共休闲空间布置于空间整合度高的区域,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其使用效率。同时要考虑到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等因素影响,老年人活动为主的住区应当重视绿地空间的设计布局,以成年人活动为主的住区建议重视对住区广场空间的设计布局。 文章探讨了住区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社会生活的匹配与协调方式,通过对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形态、布局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利于城市社会空间优化的住区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结合关系,为城市社会空间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