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与现代生活的高度关联性注定了人类对石油的依赖性,日渐稀缺与分配不均衡的石油资源注定了人类获得石油的艰巨性。中国持续30年高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本土日益减少的石油产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能否安全、及时、充足地从海外他国获得必须的石油资源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谐富足的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与石油安全相关联,所以石油战略研究已经上升成为中国21世纪的国家战略,石油外交战略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当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石油外交是在现有的世界石油体系中遵循已经达成共识的能源规则而展开的。
纵观建国以来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大胆的实践和无畏的探索,最终才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风格、特点、气质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工业化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燃料——石油——的获得毫无疑问是各个时期领导核心殚思竭虑格外关注的事情,因此很久以来我们除了独立自主拼命找油、勤俭节约严格省油外,就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分析国情国力,寻找时机,利用国际社会间的各种矛盾,从国际市场获得必要的石油能源,因时顺势制定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石油外交战略。无论解放初期贫油缺油争取获得洋油的时期、还是开放时期涉足世界石油市场的时候、还是当今长袖善舞,纵横捭阖投身更壮阔的世界石油市场,中国在几代领导核心的英明领导下一步步从一个崇尚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有些封闭的国家,成长为一个拥有自己完整石油工业体系、逐步成型的石油安全储备体制和日益强大的、独立的、有创建的石油外交战略的大国。
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强劲崛起,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与改变着世界新格局的演变,世界各国都在以审视的目光观察着中国的一言一行。历史上此消彼长的大国争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源的掠夺,资源既是大国崛起的原因,也是大国崛起的内容,帝国主义国家争夺资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总爆发。西方国家很难以正常的、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中国崛起是可以理解的,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因此,如何读懂西方的焦虑、做出恰当的富有成效的官方表达以及以实际行动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我们目前急需向世界交代与解释的。从毛泽东时期石油外交奠基之举,到邓小平时期能源外交开篇之举,再到江泽民时期能源外交拓展之举,再到胡锦涛时期能源外交走向成熟,一路走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石油外交风格和理论。毛泽东时代—艰难岁月追求国家利益的灵活务实的石油外交;邓小平时代——走向开放符合和平发展原则的石油外交,江泽民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全方位石油外交,胡锦涛时代凸显大国身份追求和谐公正的石油外交。中国大力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低碳方略以实际行动表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相对于美国“自我安全”的霸权稳定而言,中国的石油安全观是一种“集体安全”式的相对安全观;我们的石油安全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共赢战略,其理论基础就是“和平发展”;胡锦涛和谐世界的理论就是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包括石油领域的霸权主义,主张产油国主权、资源及其石油政策的独立,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和政治权益的斗争,并致力于发展与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相处的关系。
论文从历史角度,外交的视野勾勒一幅建国以来历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探求,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石油外交的历史长卷。追述几代领导集团在石油外交上的政策变化与理论依据,廓清石油外交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及其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辨析石油外交是政治经济间的关系,审视当今石油外交利弊得失的研究为我们政府提供一些资政要点,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交理论的研究增添一些实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