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领域中争议较多的话题,相应理论与研究亦不胜枚举。然而,儿童文学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种,但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在文学研究中长期受到忽视,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发展也极不平衡。虽然长久以来,优秀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引进国内市场,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只在其萌芽阶段——五四时期盛极一时。当时提出的儿童本位翻译原则以及对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的归纳总结至今仍然是这个特殊领域最普遍的话题。然而,数十年后的今天,儿童的地位得到提高、儿童教育问题也放到一个新高度,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研究也应随之协调发展。
儿童文学翻译虽然因其特殊的双重读者,与翻译成人文学大不相同,然而作品中的狂欢游戏精神及叙述方法亦可用对话理论加以诠释。特别是对话理论中对对话各方的尊重和平等精神也与儿童文学翻译中服务儿童、尊重儿童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以对话性的对立结构分析儿童文学翻译也是一种可行性尝试。从对话角度分析成人文学翻译并不新鲜,但对于目前拘泥于儿童本位论的翻译研究来说,却是一次新的解读。多元化、多角度的探讨是翻译理论发展的必经之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彼得·潘》是英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以成长为主题,情节性强,充满奇幻冒险色彩,与另一部轰动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思漫游仙境》不同的是,前者本由剧本改编,没有复杂的文字游戏或仿写诗歌,而以其寓意情节动人,这也正是现今儿童文学读物的走向。从文本对话角度对《彼得·潘》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既可证实儿童文学翻译中确实存在这个对话性的对立结构,也能用以判断译者的工作是否成功。杨静远的译本完成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辅助作用,在没有打断作者与读者之间对话的前提下,完成了语言的转换工作。虽然是三个译本中最早的版本,却依然是最成功的。
儿童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童书中的插图对文本也有辅助诠释的作用。插图作者将文字转化为图画,这一点也与译者的工作颇为相似,一本好的童书翻译也应该是译者与插图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晶。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的插图也应引起相当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