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始终未能紧密结合,导致创新资源使用低效和产业发展内力缺乏,这成为制约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症结。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促进了知识管理与创新,推动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和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着力点。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正规和系统语言明确表达及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没有用系统和编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蕴藏于组织惯例之中的知识。隐性知识难于理解和表达,不容易获取和转移的特性,被看做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从自身利益出发,隐性知识更愿意在主体内部分享和利用,对外则是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隐性知识共享重要性认识不够、活动管理不到位、共享方法和手段缺乏等问题,如何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间实现隐性知识共享,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实践背景和理论研究现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研究主体,以隐性知识为研究对象,以隐性知识共享关键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为研究内容,运用产学研、知识共享和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说明了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研究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共享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概念,介绍了运行机制分析中的沟通、信任、激励和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为本文下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机理。基于系统科学整体性和动态性观点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动因、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给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数理模型;第四章在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选取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内容、隐性知识共享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并将产学研各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关键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内容、隐性知识共享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产学研各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产学研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对产学研各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且产学研各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属于中介变量。实证结果启示: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应重视共享主体间有效的沟通、信任关系的建立、激励的协同环境。从而,为本文后续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基于沟通理论、信任理论、激励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及具体实现路径。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沟通要素、沟通内容和沟通障碍等问题。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给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沟通的因果关系模型和动态机制模型。从文化协同、深度汇谈和学习交流以及借助IT平台等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沟通机制的实现路径;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信任作用和过程模型,指出信任主客体匹配有利于形成隐性知识共享信任关系,个体间和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信任关系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基于超循环理论分析了隐性知识共享超循环模型和特征,研究了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超循环主体信任、超循环客体信任和超循环环境信任。从构建过程、构建策略和IT平台等方面说明了信任机制的实现方法;总结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要素、激励困境和激励原则。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与激励机制的作用关系,指出熵增规律和管理耗散规律相互作用使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发挥作用,隐性程度和知识效用二维空间是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设计的重要参考。本文的研究,从宏观理论层面丰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理论体系,将系统科学理论引入隐性知识共享研究,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应用层面,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实践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