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肿瘤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卵巢癌诊断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419444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目前筛查和早期诊断策略有限。循环肿瘤DNA(ctDNA)携带肿瘤突变信息,在多种癌症诊疗中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对其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尚缺乏探讨。材料与方法研究纳入54例上皮性卵巢癌和50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收集详细的临床病理信息,使用基于338个癌症相关基因的探针进行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以了解卵巢癌及良性疾病患者细胞游离DNA(cfDNA)浓度、ctDNA突变特征,结合临床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卵巢癌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分别包含16例、8例、30例FIGO Ⅰ、Ⅱ、Ⅲ期卵巢癌患者,其中高级别浆液性癌共27例。对照组含9例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及41例纯良性对照患者。cfDNA浓度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73),但Ⅱ、Ⅲ期卵巢癌cfDNA浓度显著高于Ⅰ期(p=0.017),高级别浆液性癌cfDNA浓度显著高于非高级别浆液性癌(p=0.006)。ctDNA体系突变在对照组中无检出。病例组中整体检出率为85.2%,在Ⅰ、Ⅱ、Ⅲ期检出率分别为75.0%、87.5%、90.0%。循环肿瘤DNA体系突变个数与分期、病理类型无关,与组织体系突变个数存在线性相关性(y=0.215x+1.235)。TP53、ARID1A、PIK3CA、KRAS在组织和ctDNA中检出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2、0.82、0.71、0.92。Ⅰ期卵巢癌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ctDNA浓度显著低于Ⅱ、Ⅲ期。ctDNA有无检出的单一指标进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2%、100.0%。ctDNA有无联合其他指标可提升单用ctDNA诊断的灵敏度,但Youden指数下降。ctDNA联合cfDNA浓度、CA125、影像表现四联模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82.0%。ctDNA联合cfDNA浓度、CA125三联模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96.3%、74.0%。结论cfDNA浓度定量指标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疾病中存在不显著差异,但在卵巢癌中有区分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的潜在价值。卵巢癌ctDNA突变的检出与组织主要突变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等位基因突变频率、ctDNA浓度等在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分期间存在差异。ctDNA在卵巢良性疾病中无检出,在卵巢癌尤其是早期卵巢癌中检出率较高,诊断的特异性极强。基于ctDNA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检出的ctDNA有无、cfDNA浓度等指标与CA125、影像表现联合诊断对卵巢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皮肤是抵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屏障,中波紫外线(UVB)是导致皮肤光损伤的主要原因,可以引起皮肤老化、松弛、炎症甚至肿瘤等。自噬是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维持细胞存活的重要生理功能。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紫外线在角质形成细胞中诱导的自噬呈现剂量相关性,50 mJ/cm2中波紫外线可以抑制细胞自噬,也发现了许多天然糖类/糖醇对自噬的调控有一定作用。然而,关于这些天然物质能够否调节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紫外线损
研究背景左心室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以左心室肌小梁突出、小梁间巨大隐窝形成为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病。自1990年LVNC首次被命名以来,30年间人们对该疾病的诊断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其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仍存在诸多未知。目前对于LVNC的大宗病例研究相对匮乏,单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分析对提高该疾病的认知,不断总结和改进对该
背景:手术创伤和麻醉性镇痛药可引起术后疼痛敏感性增加,被称为术后痛觉过敏(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POH)。POH是外科术后患者出现严重疼痛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显示,术前睡眠障碍会降低机体的痛阈,增加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然而,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是否会增加POH及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风险,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心脏外
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鳞癌的发生通常经历长期、慢性的进展过程,在形成浸润癌之前,不典型增生的食管上皮细胞限于黏膜层内生长,称为上皮内瘤变,是目前公认的鳞状细胞癌前病变的病理学形态。根据不典型增生细胞的占比,又可将其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HGIN)。LGIN往往进展缓慢,甚至有可能转归,但是HGIN到浸润癌则进展迅速。此外,相同诊断的不
树鼩隶属于攀鼩目,与啮齿类动物相比,树鼩与人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更加密切,已成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乳腺肿瘤在树鼩中属于一种高发肿瘤,现已成功诱导树鼩构建乳腺肿瘤动物模型,因此,树鼩是一种研究乳腺肿瘤发生机制的理想实验动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引起,由于其与异型性,乳腺导管内原位导管癌和乳腺癌的关联和潜在进展,它被归类为高风险的前体病,此病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利用树鼩开展自发性乳
目的:寻找差异表达的泛素结合酶E2,筛选出其相关的E3泛素连接酶,研究该E3泛素连接酶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并验证该泛素连接酶E3在肺腺癌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ONCOMINE、UALCAN、HPA、The Kaplan-Meier plotter[lung]、cBioPortal和GEPIA等多个数据库,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E2泛素结合酶,并验证该E2泛素结合酶的临床意义。通过该E2
背景内脏动脉动脉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破裂概率很高且难以预测,因而对内脏动脉动脉瘤的研究具有临床价值。血流动力学在临床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大动脉中,在中小动脉研究方面颅内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热点之一,从动脉瘤产生、生长、破裂到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内脏动脉方面,血流动力学的应用却很少。目的1.对真实患者影像数据分析探究影响内脏动脉动脉瘤成因的流体力学参数;2.利用理想模型
背景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一种特殊的肺癌亚型,包括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非典型类癌和典型类癌。PNET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不具特异性,易误诊,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而辅助治疗对晚期患者有一定治疗价值。然而,PNETs的发生发展并不容易预测,因为其组织病理学价值的局限性以及能够有效预测预后的组织学或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数量较少。因此探索新的生物预测指标很有临床意义。炎症细胞、免疫
目的:胆囊癌作为一种发病率不高但是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肿瘤以及准确评估肿瘤情况对选择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基于传统影像学检查的胆囊癌早期诊断及肿瘤评估一直非常困难。影像组学作为一个近期兴起的研究方法,在肺癌、乳腺癌、神经胶质瘤等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发挥出极佳的诊断效果,例如预测病理类型、预测肿瘤情况、预测患者预后、预测肿瘤基因型甚至预测药物治疗效果。目前,暂无研究使用
作为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也成为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而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成为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提高生存预后的关键。近十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长链非编码RNA被检测出来,并被研究发现广泛参与到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LINC00595是由人类染色体10q22.3位置编码的全长860nt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