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寿胎丸低极性部位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石油醚和二氯甲烷对寿胎丸脂肪油组分进行提取分离,分别采用酸催化和碱催化2种甲酯化方法对寿胎丸脂肪油组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筛选较优甲酯化方法,鉴定寿胎丸脂肪油组分的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并首次采用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方法对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粗略分段后,确定其低极性组分,分别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各低极性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寿胎丸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与结果:实验一:参考相关文献,选择寿胎丸最佳活性部位群的提取工艺,并制备寿胎丸低极性部位。结果:选择寿胎丸醇提物及醇提后药渣水提物为寿胎丸最佳活性部位群的提取方法。采用石油醚和二氯甲烷对寿胎丸脂肪油进行提取分离,制备寿胎丸低极性部位脂肪油组分;并采用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方法对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低极性组分进行粗略分段,得到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极性从小到大排列的三个低极性组分,分别为F-A、F-B、F-C。实验二:分别采用酸催化和碱催化2种方法对寿胎丸脂肪油组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选择适合寿胎丸脂肪油组分脂肪酸分析的甲酯化方法,鉴定寿胎丸脂肪油组分的脂肪酸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实验证明使用1%H2SO4-CH3OH(酸催化法)酯化法样品中含有17种脂肪酸,较KOH-CH30H(碱催化法)酯化法为多,在碱催化法样品中检测出14种脂肪酸,故酸催化法更适合寿胎丸脂肪油组分脂肪酸成分检测实验。两种方法均证明油酸和棕榈酸是寿胎丸脂肪油的主要成分,二者的相对含量之和已经超过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50%。实验三:本实验首次采用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法对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低极性组分进行粗分,并根据薄层色谱检测,将Rf值相近的馏分合并,得到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极性从小到大的三个低极性组分分别为F-A、F-B、F-C,并分别进行GC-MS分析。结果:采用GC-MS技术对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低极性组分F-A的化学成分分析,通过比对、分析和鉴定,一共检测出16种化合物,其中13种为烷烃类化合物,共占总气相色谱峰面积的92.24%,以二十四烷(16.02%)为主。对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低极性F-B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通过比对、分析和鉴定,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低极性F-B组分含有:脂肪酸、酯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苯并呋喃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分别为:76.34%、12.06%、7.81%、2.27%、1.52%。对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低极性组分F-C脂肪酸成分分析,通过比对、分析和鉴定,寿胎丸乙酸乙酯部位F-C组分含有大量的脂肪酸(95.95%),其中以饱和脂肪酸(85.92%)为主要成分,以十九烷酸为主,含量达到84.50%。结论:1本实验确立了在寿胎丸脂肪油组分脂肪酸成分的检测实验的甲酯化方法为1%H2SO4-CH3OH酯化法。实验证明,油酸和棕榈酸是寿胎丸脂肪油组分的主要成分,二者的相对含量之和已经超过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50%。2实验证明,寿胎丸的低极性部位安胎作用的物质基础可能以脂肪酸为主,其主要成分以油酸、棕榈酸为主。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油酸、棕榈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少量共轭亚油酸为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理论研究:中药复方寿胎丸的药效基础浅析本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药效基础和作用机制。中药复方是由两味以上的中药配伍而成,其组方配伍原则分为“君臣佐使”法和“性味合和”法两种。中药复方是调配和组合数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以降低单味中药的毒性和偏性,使之达到整体的协同作用和整体的寒热偏向,以发挥最大疗效。中药复方的“四气、五味”药性是中药复方的药效基础,而中药复方整体的“气、味”对于人体的作用趋向恰是其防病、治病的作用机制。以中药“四气、五味”为基础,讨论寿胎丸安胎的药效基础和作用机制,认为寿胎丸全方性平而微温,味甘而微兼辛、苦,于平补之中,稍显微温之性,全方甘而能补,辛而能行,苦而能通,补而不滞、通而不泄,此为寿胎丸补肾安胎立法制方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