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意愿和行为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民自治是由中国农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而创造出来的一项伟大的制度。同时也是目前中国最基本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1990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已经在缓缓推行村民自治制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自治制度慢慢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并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毋庸置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民自治这种基层群众自治形式所展现出来的治理效果,却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然而,随着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村委会这一权力主体面临着严峻考验,再加上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城市,村民自治参与主体的缺乏制约着村民自治功能的发挥。所以,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得到关注。本文基于课题组在5省58个村的抽样调查数据,了解了农民对村民自治的认知和评价,探讨了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意愿和行为的选择性偏差,最后从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效能感、农民对村民自治组织信任以及普遍信任四个方面对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行为滞后于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意愿。大多数农民表示愿意参与村民自治,但实际参与村民自治的农民的比例却很低。另外,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组织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任何农村社会组织。第二,在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个体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效能感、农民对村民自治组织的信任均对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意愿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男性、担任过乡村管理职务、政治效能感越强、对村民自治组织越信任的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意愿越强烈。第三,在农民参与村民自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个体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效能感、农民对村民自治组织的信任和普遍信任均对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男性、年龄越大、政治面貌是党员、政治效能感越强、对村民自治组织工具性品质评价越高、普遍信任感越强的农民参与村民自治越积极。综合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多元化发展农村非正式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大力提升村民自治组织的公信力;三是要努力提高村干部自身道德素养;四是要加强社会诚信教育。
其他文献
宗族结构一直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领域,宗族个案及其比较研究有较多研究涉猎,而非宗族结构的研究成果少,有关宗族研究与非宗族研究的比较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基于以上研究视角的
高考诚信缺失现象在当前社会呈蔓延和泛滥态势,种种迹象和事实说明,高考诚信缺失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地域、个别人的问题,它已逐渐成为一个全局性的、社会性的教育问题。它也不再
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志愿服务经历了公益转型、自发探索、组织推动、多元发展、全民参与等阶段,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国志愿者
回族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全国,与其他民族有很广的交往面。回族的传统择偶习俗是族群内择偶,为了保证少数族群的数量,给适婚人群划分明确的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正处于全面的结构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其中,以留守儿童为典型代表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儿童问题的研究从20
本论文以南开大学女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从个人、学校、家庭三个维度,对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考察,以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