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斥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者很难润湿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现象,具有斥水性的土壤称为斥水性土壤。实验在陕西省宜川县铁龙湾林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森林水文和水土保持实验站完成,用水滴入渗时间法(WDPT)对人工油松、山杨、黄刺玫、沙棘、刺槐、冰草、杜梨沙棘混交林等七种植被下的土壤进行斥水性研究,分别测定了土壤原位与扰动后的斥水性,并测定了土壤的质量含水量以及烘干105℃后的斥水性。在实验室对宜川六架山小流域的191个土壤样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了土壤中斥水性脂肪族碳,从而建立脂肪族C-H官能团在(3000-2800cm-1)波数处的吸收峰面积与土壤中有机碳以及土壤质地间的相关关系。获得的主要结论有:(1)当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在8%-11%时,表层(0-3cm)土壤的斥水性比例按黄刺玫、油松、刺槐、杜梨沙棘混交林、沙棘、山杨、冰草依次减小,而油松林相对于黄刺玫斥水等级更高。(2)随着土壤深度(0-9cm)的增加,土壤的斥水比例呈减弱的趋势,土壤的斥水性主要表现在表层0-3cm处,多数植被在3-6cm、6-9cm处的土壤斥水性已消失。研究发现油松样地“土壤完全斥水性的含水量区间”;各植被下土壤在一定的含水量区间,土壤的斥水比例会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对于轻度斥水性的土壤,多数植被下的土壤采样扰动和烘干105℃后其斥水性都有所减小。(4)对于整体土壤,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中脂肪族碳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对于沟地区和沟沿灌木草地区有减少的趋势;对于亚临界斥水性(subcritical water repellency )土壤,总有机质相比脂肪族碳更能表征土壤的润湿性能。(5)在荒草地区、山桃山杏栾树区、山杨幼林区、油松林区,相对于粘质土壤,砂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更易产生斥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