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管理与能耗优化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ph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全球未来十大技术之一,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来,随着数字电路、无线通信、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sm-System,MEMS)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也成了研究的热门领域。它在军事、医疗、家庭等多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市场。本文首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作了介绍,同时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同传统的无线网络进行了对比,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从网络结构、节点构成和协议栈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衡量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网络的能耗特性。我们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耗源,并对能耗源模块进行了建模分析。针对能耗源,我们从单节点和网络整体进行了低功耗分析与设计。并重点讨论了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和路由协议,最后还从休眠机制、功率控制机制、数据融合机制、跨层设计机制以及动态能量管理和动态电压调整等方面对低能耗设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分析了几种目前比较常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并指出了这几种协议的不足之处后,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簇的多跳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THRL协议。THRL协议是一种分层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算法,它通过在簇头选举时考虑节点剩余能量,簇头间多跳通信,簇分裂和数据融合等技术来实现全网能量消耗的均衡性,进而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THRL协议的运行是以轮(round)为单位,每轮中又分为成簇阶段、路径建立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等三个阶段。在成簇阶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根据一定的算法将自己选为簇头节点,然后这些簇头节点就向网络声明这一消息。通过分析接收信号的强度,节点选择所要加入的簇并通知该簇头节点,簇头节点进而利用基于时分复用的方式给节点分配发送数据的时间片。在路径建立阶段,汇聚节点(Sink Node)周期地发送路径建立消息,建立从源节点到汇聚节点的路径,并且路径建立消息中还包含有当前网络任务等信息。通过在簇头节点间广播路径建立消息,各个簇头节点到汇聚节点的路径依据梯度关系得到建立。在数据传输阶段,节点根据路径建立消息中包含的监测任务,当目标区域发生符合任务要求的事件时,节点就开始感知数据并发送数据。簇头节点处进行数据融合后,选择梯度最大的一条路径转发数据。为了避免距离汇聚节点较近的簇头节点出现“热点问题”,可以采用簇分裂或者动态缩小簇的覆盖范围等措施。最后,我们还对制定的路由协议在OMNeT++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同时也对其他几种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进行了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从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几种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采用THRL协议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所消耗的能量更小,网络的能量有效性也更优些。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计量的主要属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型交易或事项的大量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为保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各准则制定机构都把以
综述护士继续教育学习障碍的概念、研究方法、原因及相应对策,旨在为我国管理者开发有效干预措施,合理调控和解决护士继续教育学习障碍问题,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借鉴与
本文探讨了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和离职倾向间的关系,工作满意对价值观匹配和离职倾向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要求—能力匹配对价值观匹配和离职倾向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对上海、
<正>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组织结构变化。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与乳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WHO-NET5.6回顾分析我院呼吸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病
随着开采深度的进一步增加,软破岩工程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在分析软破岩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据软破岩石三轴试验,而建立其破坏准则,为对软破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同
本文首次利用双向队列研究资料,应用 COX 模型和危险状态分析理论,对宣威肺癌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宣威肺癌的综合预防策略。本次研究人群为42434人,随访21年,共观察793
会议
曹操的游仙诗虽然只有几首,但就游仙诗的创作领域来看,却是承前启后的。它上承秦汉乐府民歌和赋借虚幻世界以抒心志的创作传统,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虚幻世界的奇幻、瑰丽,抒发了
人体检测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以人的思维方式从图像或视频中找出人体对象所在区域的技术。它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公安、电子游戏领域等等。基于分类的人体检测要经过一系列步骤
将视觉信息引入机器人控制中,使机器人具有同外部环境进行交互的能力,是当今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外对视觉伺服的研究起步比较早,而国内对视觉伺服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