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德国学者于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政治学概念。他把公共性看作一种历史现象,认为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他将公共性划分为古希腊“城邦”型公共性、欧洲中世纪“代表”型公共性、近代西欧“资产阶级市民”型公共性等类型。其所考察的公共领域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对话性的概念(a dialogical concept),也就是说,它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相互对话的个体为基础的。日常性的报刊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告知民众信息以及提供意见参考的主要途径,公众对它的主要期待之一,是它的公共性。媒介的公共性是和社会的知情权、社会沟通的基本方式,以及政治运作的基本方式密切相关的。媒介的转变既是公共领域发生转变的结果,也是推动公共领域发生转变的动力。因此对于媒介本身的公共性、公共领域功能的研究很有必要。本论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对公共性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公共性的语义分析以及应用着手,区分中国古代汉文化中的“公”“私”概念、公共性意蕴和古希腊文化中的“公共”“私人”概念以及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公共性意蕴。从学理角度认识分析了哈贝马斯、阿伦特和罗尔斯的相关理论,最后从四个纬度定义了公共性:批评性言论、国家的管理、非政府社会组织与团体的自治空间和政治性原则。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媒体公共性的提出及其阐释,从媒体公共性的研究现状谈起,回顾了近代传媒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及其问题。最后阐述了当代中国传媒公共性领域的概况。第三章是以《山西晚报》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省级媒体的公共性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山西报业发展状况以及《山西晚报》的地位;接着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和对报社人员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山西晚报》公共性的表现和缺失。最后结语部分,分析了省级媒体公共性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本文存在的问题和笔者的期望。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将涉及公共领域理论、转型社会理论、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通过这些理论框架的指导,使用内容分析法,人类学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力求分析认识省级媒体公共性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