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技术,比较PCOS痰湿证患者在西药、针刺联合西药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血清中的代谢物及其参与的代谢通路的差异,进而确定针刺对PCOS痰湿证干预治疗的主要代谢通路,探索其干预的作用靶点,揭示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中医临床诊疗PCOS痰湿证提供依据。方法:将所收集的40例PCOS痰湿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西药(达英-35)治疗组与针刺联合西药(达英-35)治疗组,每组20例。收集各组治疗前后的早卵泡期(月经第2-4天)或闭经期(B超下卵泡直径在2-10mm之间)静脉血,测定基础内分泌激素: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余下血清收集在1ml EP管中,按组编号,置-80℃冰箱保存;在进行治疗方案前后,清晨空腹进行体重指数(BMI)的测量。血清样本收齐后,进行核磁共振氢谱预处理,运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法(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断分析(OPLS-DA),分析筛选出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血清中的代谢物及其参与的代谢通路差异,探索针刺对PCOS痰湿证干预治疗的作用靶点。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FSH、E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LH、T、HOMA-IR、痰湿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FSH、E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药联合组BMI、LH、T、HOMA-IR、痰湿证候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药组治疗前后相比,有酮体的合成和降解、赖氨酸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差异,其中,酮体的合成和降解是较为明显的代谢通路差异。(3)针药联合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糖酵解或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组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代谢通路差异,其中,糖酵解或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是较为明显的代谢通路差异。(4)两组治疗后相比,针药联合组有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糖酵解或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等糖代谢通路差异;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氨基酸合成与代谢通路差异;酮体的合成和降解、甘油脂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差异,其中,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是较为明显的代谢通路差异。结论:针刺干预治疗PCOS痰湿证,可有效纠正患者体内的性激素及IR水平,对糖、脂、氨基酸代谢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针刺的干预作用很可能是以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为主要代谢通路,通过修复并调节线粒体aa RS活性,以其为作用靶点,促进体内氨基酸代谢及糖脂代谢以生成多种类型氨基酸,增加体内某些蛋白质水平,形成具有生理活性的酶、神经递质、受体等发挥代谢、催化等功能,以改善PCOS痰湿证的相关症状。这可能为进一步研究PCOS痰湿证的病因病机,指导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等提供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