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9月,中日首脑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大平正芳在“椭圆哲学”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对日美关系、日台关系、自民党内的派系关系以及日中关系进行调整,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本文通过探讨正常化过程中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所起到的作用,再一次对战后中日友好关系的起点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本文主要由以下三章构成。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关于大平正芳的政治思想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先行研究,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之处。第一章阐述了“椭圆哲学”的涵义,并分析了大平正芳的成长经历对“椭圆哲学”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椭圆哲学”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大平协调的性格密切相关,而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和大平父母的性格,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大平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大平与基督教的邂逅以及他在大学时代的学习等方面密不可分的。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美中接近以及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促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改变战后以来对美追随的外交政策,将中日邦交正常化提上议事日程。第三章分析了大平正芳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椭圆哲学”对各种关系进行调整,最终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针对日美关系,大平主张在坚持《日美安保条约》的同时,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针对日台关系,他主张在断绝外交关系的同时,继续维持民间的交流和对话。另外他还对自民党内的亲北京派和亲台湾派的关系进行了调整。为了实现中日两国关系均衡和谐的发展,大平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与中国的首脑进行了友好的对话,最终达成协议,实现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