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4年和2015年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家镇(辽北)和阜新市阜蒙县大固本镇(辽西)2个不同生态区进行。选用丹玉39、郑单958和辽单588三个不同耐密型的品种,设5种行距处理,分别为50cm、55cm、60cm、65cm、70cm,等行距种植。旨在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为探索玉米最适行距配置,创造玉米高产群体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种植行距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适当缩小种植行距,利于稀植品种丹玉39高产,在其适宜密度下,50-60cm行距范围内产量较高,其中60cm处理下产量最高;适当增加种植行距可以提高耐密型品种郑单958和辽单588的产量,在其适宜密度下,60cm-70cm行距范围内产量较高。60cm等行距种植可以在不同生态区适应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并达到较高的产量,适宜在辽宁省推广。种植行距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冠层结构有显著影响。适当缩小种植行距,有利于扩大丹玉39的叶面积指数;而适当扩大种植行距,利于郑单958和辽单588获得最适的叶面积指数。丹玉39叶向值在不同行距下差异不显著,郑单958和辽单588在50cm和55cm行距处理下叶向值较大,但在行距大于60cm后叶向值并没有继续减小。冠层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玉米田间透光率,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可以显著减小玉米田间漏光率,合理的叶向值有利于优化玉米冠层内的光分布。种植行距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光合指标有显著影响。丹玉39穗位叶叶绿素含量随种植行距增大而降低;郑单958在60cm-65cm行距范围内穗位叶叶绿素含量较高,辽单588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在65cm和70cm行距处理下较高。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叶绿素含量和光照强度均有一定关系。各品种达到较高净光合速率的处理均有较高的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更为合理的群体光分布。种植行距对玉米田间小气候也有一定影响。玉米田间CO2含量随种植行距变化的趋势与其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相同,叶面积指数较大时,玉米田间C02含量也较高;冠层中下部的田间风速有随种植行距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在冠层上部,叶片较为稀疏,各处理间风速差异不大;不同行距处理下的田间温湿度差异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