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旧通过燃烧秸秆、木柴等原始物质来获取能源,这一行为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会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政府为促进农村能源的清洁化、优质化和现代化,颁布了众多应对政策。在农村清洁能源扶持政策开始实施后,农村能源的构建是否可以获得成功?通过能源建设,其生态环境和消费模式是否会得到改变?基于这些思考,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的1500户样本调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分析该地区农户清洁能源消费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年均收入、家庭类型、人均(耕地)面积、乡镇距离、县城距离、村经济发展(状况)、打工比例等9类要素对于农户的内在心理及外在客观环境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加强清洁能源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户兼业化程度;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以后更加有效地在农村开展清洁能源推广工作提供参考,更好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