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城市是人类活动和能源消耗的主要场所,也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减缓策略的关键,以气候友好为导向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新议题。本文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于街区尺度,为构建气候友好型的空间环境提供优化策略。本文对低碳城市机理性研究和机制性研究进行梳理,对国内外的低碳实践项目进行解析。根据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广州建筑、交通、工业部门及整体碳排放情况进行统计和低碳情景模拟,认识到仅依靠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控制小汽车数量等措施难以实现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的碳减排。因此,提出以优化微气候、加强土地与交通契合度来实现碳减排的城市设计思路。立足于街区层面的空间设计要素——土地开发强度、城市街道、公共设施,遵循“设计要素——碳排放规律——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的研究思路,搭建系统性研究框架。基于土地开发强度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中,以热环境模拟软件DUTE验证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微气候的影响,结合热环境、风环境、日照间距等气候要素限制,提出优先提高容积率、提高首层架空率、利用方位通道保证日照等设计策略。从高强度开发和低碳交通的互动反馈作用入手,提出结合公共交通实现密度分区、多层次多类型多时间段的功能混合等设计策略。基于城市街道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中,利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验证街道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剖析街谷宽度、建筑高度、建筑面宽的影响规律,提出根据不同等级道路选择高宽比、增加街道两侧通风廊道、综合措施协同作用等设计策略。探讨低碳导向下路网密度、街区尺度的适宜规模,统计对比国内6个低碳生态城的路网密度,针对低碳生态城中显现出的问题,提出控制街道宽度、缩窄街道交叉口、加强界面互动等街道设计策略。基于公共设施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中,利用ENVI-met验证公共空间布局对微气候的影响,基于整体性、有效性、开放性原则,通过空间补偿争取公共空间、建筑与公共空间协同作用等设计策略实现开放集中式的公共空间布局。统计广州地铁1号线和4号线站点周边公共设施分布情况,以加强公共设施与大运量交通的耦合性为目的,提出结合公交站点分级布置公共设施、根据功能定位调整公共设施组成结构、调整公共设施建设时序等设计策略。通过土地开发强度、城市街道、公共设施三方面的城市设计策略,促进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碳减排,形成以广州为实证对象的低碳城市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