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社会转型是由传统主义模式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变迁,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重新选择与更替。社会转型使国家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利益的重新配置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后果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基于此,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公民政治参与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如何在利益不断分化的情况下,实现公民有序参与以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政治稳定和社会生活常态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政治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学界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运用西方学者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以其研究范式、分析方法乃至话语表述为工具,研究中国丰富的政治参与实践,解释力明显不足。二是基于传统的整体分析法,忽视了公民政治参与中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逐渐突出、社会分层化、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事实,其研究难以得出另人信服的结论。有鉴于此,本文以利益分析方法来审视转型时期公民政治参与。相信这一探求和尝试对政治参与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政治参与实践也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论文除引言外,共分四部分,内容与逻辑如下: 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分析平台。通过对政治参与研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及方法等进行评述性介绍,指出了运用西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局限性。关于国内学界对政治参与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利益分析方法与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重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参与概观。(1) 社会转型过程是利益发分化与重新组合的过程,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转型呈加速趋势,利益的高度分化与组合,促使以追求与维护自身利益的公民政治参与也随之变化。(2) 透过利益视角,对转型时期公民利益关系变动展开分析,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中国与西方对比等角度观察转型时期公民政治参与现状与特点,作者认为,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虽有较大变化,但并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理性政治参与模式。(3) 从利益角度进一步分析我国公民政治 参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处理政府主导与公民自主参与的关系;如何处理经 济发展与公民参与强度的关系;如何处理公民参与范围扩大与有序参与的关系。 (4)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市场经济带来公民经济利益分 .化;政治制度在规范公民利益关系中存在空隙;社会分层使利益群体重新组合; 政治文化中存在的多种价值观影响公民政治参与。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公民政治参与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政治参与既是政 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助推器。目前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有: 如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从 利益的角度看,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都旨在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因此, 维护与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公民政治参与成为解决我国政治发展难题的突破 口。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逻辑归宿。建立以人为本的公民政治参与理想模式。为了推 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效表达与维护绝大多数公民的利 益,我国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公民政治参与理想模式。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模式的 运作指向;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层次,扩大政治参与范围是理想模式的内在规定性; 互动、互控、互惠是理想模式的基本特征。塑造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范式,塑造民众 利益整合者的政府角色是建立理想模式的主要任务。 论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学术努力:(一)在研究方法上,用利益分析法研究 我国转型时期公民政治参与,其学术价值在于,利益分析正在日益成为一种综合 性的政治学分析方法,它能够切中我国转型时期利益规划、利益分配以及利益接 近的政治过程,深入、系统地分析政治参与现象并揭示其本质;我国现有参与理 论研究中缺乏利益分析方法,尤其是从公民利益维护与实现的角度论述政治参与 的成果较少。其实践价值在于,社会转型加速了公民利益分化,社会不同群体之 间利益冲突加剧,从利益角度审视政治参与己成为重大的现实课题。(二)在研究 内容上,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取向的非国家本位,而是以人为本。己有的政治参与 模式,无论是自由主义和平民主义模式,还是技术主义与高度动员模式,都以国 家为取向,旨在维护政治稳定、维持政治秩序、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等,具有工具 理性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社会 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因此,论文的理想模式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将 其转向了人本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参与模式,强调政治参与的价值理性,以此为取向探讨政治参与中公民与政府关系的互动、互惠、互控,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参与模式,突出人的因素,重视人本身,从而实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研究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而以国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