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xyxyxyx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主要内容本文首先是对前辈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分工理论及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每一位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相关思想成果的挖掘,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专业化分工问题做了理论梳理和提炼。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为基础、以分工为基本范畴的理论分析系统,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现实基础是人类的社会性劳动,分工正是描述这一客观现象的最基本范畴。研究结果表明,分工范畴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天然契合,这充分证明分工及组织问题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而且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最后,根据分工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第一部分:对前人分工理论的研究和提炼:(一)亚当·斯密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贡献不仅是把经济学研究的重心确立在分工与效率的关系上,从劳动时间和空间的节约等技术角度研究分工如何促进劳动效率;而且,斯密定理揭示了“分工发展受制于市场范围”,这里,“市场范围”不是纯地理学概念,它本质上是“交换能力”,即的市场购买力,最终由生产能力决定。(二)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分工这一社会生产实践,创立了劳动价值学说,从而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石。马克思分工理论体系首先是历史主义的,他把分工当作一种历史进程,考察了分工演进的历史规律,指出分工演进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提出“分工创造协作力”,报酬递增的源泉正在于此;他把分工分为生产过程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种类型,研究了与之对应的市场和企业这两种组织;马克思把分工放置于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加以考察,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劳动分工看作是资本统治下的分工演进过程;马克思深入考察了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把它作为“异化”、所有制、阶级和国家等问题的深刻经济根源;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既是他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分工演进规律的必要延续,更是他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分工中利益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马歇尔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鼻祖,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的经济学研究排除了分工及组织问题,只强调资源配置。研究表明,马歇尔不仅重视以分工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组织问题,而且他的研究富有成果:马歇尔提出的在“规模经济”覆盖之下的“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概念,实质上将组织演进作为报酬递增、经济增长的永恒动力。我的这个研究结果推翻了认为他只注重“规模经济”而忽视“分工经济”的一般看法。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研究的是企业间组织或者产业内部结构对于效率的作用,而“内部经济”则揭示的是企业或家庭内部组织对效率的促进。此外,他关于机器对产业发展作用的分析,对研究现代经济组织的物质前提具有很大启发意义;(四)杨格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中,重视研究分工问题的代表人物。杨格的分析实际上坚持了系统论、矛盾运动的发展观和社会历史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因如此,杨格从动态和系统的角度把斯密定理进一步阐释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即杨格定理。他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下分工发展的新特点总结为“迂回生产方式”,并称之为“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总之,杨格对报酬递增的分析,不仅与斯密和马歇尔研究的科学成果一脉相承,而且与马克思分工理论实现了对接。这在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是少有的,说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从科斯开始发展至今,交易成本经济学家自己对其传统企业理论多有反思。其自身的反思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从新古典的、市场交易的角度研究企业问题存在根本的缺陷;通过对这些反思的进一步反思,我们发现交易成本经济学家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市场交易情结”,他们在研究中一味偏重交换,而忽视生产,所以企业理论难以进一步发展。第二部分:分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系统在吸收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为基础,探索一个自成体系的、以分工协作及其运动为基本范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系统;整个分析系统,其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对劳动分工这一最基本人类历史实事充分尊重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劳动价值范畴,它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直接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这个本质问题上;该分工系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基本逻辑层次展开,并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更高逻辑层次:生产力层面:分工的意义在于组织协作,创造生产的社会合力,分工与生产力相互作用形成因果反馈累积机制: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专业化及分工发展,分工发展意味着协作关系的演进——报酬递增的源泉。组织是对社会性劳动实施协调的协调载体或者是劳动协作形式,组织结构与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中的社会协作关系之间具有强烈的动态对应性。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到城市,都描述的是空间组织,它们承载的是基于空间角度的劳动协作关系及其协调。生产方式层面:生产方式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因此是协作-生产力反馈累积机制发展的历史结果。生产关系层面:分工是所有制的根源。生产方式是由社会生产活动中劳动的支配力量所决定的。而这种支配力量在决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层面:分工直接导致了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引起“异化”,也是国家形成的基本经济条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协调这个矛盾的必然结果。全球化:资本化分工体系的扩张,带动了全球资本主义化,一方面促进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扩张,把资本与劳动的固有矛盾引入到全世界的生产过程之中。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分工与报酬递增的基本原理,分别对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农业、收入分配和全球化问题等做了分析。2.创新点:(1)本论文进行的是基础理论研究,在对代表性分工思想分别加以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展开比较研究,提炼思想精华。学术界涉及分工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是对某个特别观点的个别分析。直面原始的经典著作,对经济学说史上的代表性分工思想做系统整理,尤其对各个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却是本文的新尝试。本文不仅分别总结了斯密、马克思、马歇尔、杨格以及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工思想,而且从方法论、分析角度和具体观点等方面对它们做了对比研究,从中提炼出了迄今为止关于分工的思想精华,相信这不仅对本论文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会有利于分工理论本身的发展。(2)给出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逻辑框架为基础的分工的分析系统。之所以尝试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分工分析系统,不仅因为马克思把分工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范畴,更是因为多年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和研究,使我相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其价值观和方法论上,比其他学派都更符合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性质,因而这样的研究离真理更近一些;此外,除了马克思之外,对他之前和之后各个代表性分工思想的研究也使我确信,吸收一切前人思想精华,形成以分工为基础的分析系统,只有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中才能实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展开,其中,经济基础范畴按照“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展开。与此对应,关于分工的生产力层面,本文强调分工经济的基础在于“协作创造社会生产力”,这是报酬递增的根源,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分工与生产力的互动反馈机制;关于分工的生产方式层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分工发展规律的研究从来都是把它放置于具体的生产方式中,在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中,分工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形式和特征。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分工依赖资本化生产这种特殊社会形式,形成了以大机器生产为核心、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相互产生、相互促进的动态分工网络,这就是杨格所说的“迂回生产方式”,这种分工网络的形成,极大地强化了社会生产中的协作,因而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关于分工的生产关系层面,分工本身就是社会生产过程展开的劳动关系,不同生产力发展时期,参与生产的各种资源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分工中控制劳动的力量因而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这种生产中形成的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其他环节,包括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分工是受资本控制的,因而形成了资本所有制,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分工的上层建筑层面,分工是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矛盾的根源,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协调这个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本性终将导致资本化生产的无限扩张,这种扩张必然借助资本主义分工的外壳加以实现,这就是全球化。(3)对与分工相关的范畴和理论做了重新思考和认识。如:“协作”,一是指时间序列的劳动协作,分别从微观的、个体的协作和宏观的、历史性的协作两个角度加以解释;二是平面结构的劳动协作,指的是在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一具体时点上同时进行的劳动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知识或信息是劳动协作的凝结物或凝固态,它因此蕴藏着社会生产力。激活这种社会生产力的途径就是把知识运用到生产活动之中。针对科斯关于企业问题的讨论,对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市场具有资源配置功能,企业则直接组织生产活动,前者的发展为后者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前提。市场和企业又都是劳动协调的组织载体,市场协调的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协作关系,企业协调的是生产过程内部分工中的协作关系,它们具有互补性而不是替代性。企业协调的效率(劳动量的增加)可以转化为市场协调的内容(产品创新及其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协调的效率(劳动量的节约)又为企业协调创造着潜能(生产环节细化和工艺创新),企业和市场的边界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相互发生着转换,这是生产能量在两种协调组织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总是伴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加。个别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是企业之间的相对协作效率。关于“斯密定理”的逻辑难题,即国外经济学家依据斯密定理(“市场范围决定分工水平”)推理,现代市场规模空前,分工高度发展,相应的,生产应该实现完全专业化,垄断是其必然结果。但,这种逻辑结果与现实差距甚远。固然,专业化程度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标志,但是,专业化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静态的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化依托于不同形态的分工之中,从而分工水平的发展更直接地表现为分工形态的演进上。从自然分工发展到社会分工,再到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互动网络体系,这既标志着不同程度的专业化,也是分工发展的里程碑。现代生产中由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共同构成的动态分工网络正代表了新的分工水平,这是与规模空前的现代市场规模相匹配的。分工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协作关系的强化,后者的前提就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杨格提出的“迂回生产方式”从协作、专业化、分工范围和组织演进这几个角度加以诠释。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在进行的放管服改革运用数据治理方式,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优化了政府服务,各部门之间实现数据互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本文分析了房地产统计方面存在的数据不一致、统计不
目的评价C3435T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敏感性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8月前公开发表的C3435T多态性与RA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为政主张。孔子为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以德治国的为政方略、尊贤为大的用人策略、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崭新的放射介入技术,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继发下尿路症状的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病症,它常导致典型的下尿路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家庭关怀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滞后、农村环境的欠缺容易致使他们成为犯罪的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常见的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轻度BPH一般只需改变生活方式或服用药物治疗,中重度BPH的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经尿道切除术,外科治疗疗效确切,但创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