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中凯瑟琳的自我探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2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与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二部作品,完成于1919年10月。不同于伍尔夫的其他作品,《夜与日》的表现形式相对传统,因此引发了诸多批评。但是,它的创意价值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通过一系列对立因素,比如现实/想象,自由/约束,自我/社会等表现出来。小说人物凯瑟琳、玛丽、丹厄姆等都经历了自我探寻的困惑,其中凯瑟琳的探寻过程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她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社会和家庭强加给她的责任及义务,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挣脱这些束缚,获得自由和独立。本文旨在揭示《夜与日》中凯瑟琳的自我探索过程。本文指出:凯瑟琳拥有两个自我:社会自我和梦想自我,其自我探寻过程包括:凯瑟琳的个体探索和凯瑟琳借助恋人的爱情所做的探索。首先,凯瑟琳努力依靠个体的力量探索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她肩负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沉重的责任和义务,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尝试从三个方面回归、认识和建构自我:在想象中将内心所渴望的自由授权给自己;与威廉建立无爱的婚姻以摆脱家庭的沉重负担,获取自由;在沉默、数字和星象中构建自我的庇护所。但是,凯瑟琳的个体探索并未能使她看清和把握自己。恋人丹厄姆的出现将凯瑟琳的自我探索推进到新的阶段。爱情不仅赋予她内心所渴望的自由,而且使她步入现有生活的秩序之中。认识丹厄姆之后,凯瑟琳终于开放自我心灵,与爱人分享他们各自的爱好:丹厄姆阅读了凯瑟琳涂满数学符号和图形的纸张,并接受她对数字、星星的热爱;凯瑟琳阅读了丹厄姆四周燃着火焰的画,从中领会了丹厄姆对她的复杂感情。从此,他们拥有了对生活的共同愿景。凯瑟琳原本的障碍,那道横亘在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被弥合了,她从混乱中完整地抓住了人们终身使之成形的生命球体。凯瑟琳探索自我的进程是开放的。小说在结尾处暗示凯瑟琳最终向母亲和爱人妥协,愿意承担起她一直试图逃避的社会角色:凯瑟琳不想结婚的态度激怒了她母亲,后者尽一切力量促使她成婚;丹厄姆对凯瑟琳的爱不是纯粹的,他一直幻想通过凯瑟琳来完善自我。凯瑟琳自我探索的开放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伍尔夫曾指出,《夜与日》使她“安神定气,并教会我一些不曾耐心琢磨的写作技巧”。《夜与日》代表了伍尔夫对自我及现代性的初步探索,为其更为成熟的自我探索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通过对1985—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影响服务贸易的三个因子:国内消费需求、宏观经济现状及预期、货物贸易及人力资本的拉动。在不同时期,三个因子的重要性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
本文首先以电影《功夫》的字幕翻译为例,指出影视字幕翻译中确实有问题存在值得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同时文章指出要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就要了解影视剧字幕翻译的本质、影视
研究了线性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的交叉耦合常数以及高阶二次方啁啾对光纤光栅滤波器的影响 .研究发现 ,因交叉耦合常数的不同 ,滤波器可以是带通、带阻、或是部分带通带阻的 .
从窄叶鲜卑花(Sibiraeaangustata(Rehd.)Hand-Mazz.)枝叶中分离得到7个结晶,经解析各种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醇(betulinol)(Ⅰ)、灵芝酸Z(ganoderiacidZ)(Ⅱ)、熊果酸(ursolicacid)(Ⅲ)、正
<正>这家低调的手机厂商,似乎正尝试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对公众来说,竺兆江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但他创办的公司却在2017年售出约1.3亿部手机,其中有9000多万部卖到了非洲大
期刊
由于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变化,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癌症患者心理变化的规律,将有助于开展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美国学者Dr Kubler Ross将癌症临终患者
亲亲相隐制度,又被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或者同居相为隐制度,是指法律允许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相互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或者免予作证,并且对此行为可以减轻刑事责任或者不负刑事责
目的:通过X射线反复辐射端粒酶阳性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端粒酶阴性的人骨肉瘤细胞株U20S,筛选出具有辐射耐受的细胞株A549R和U20SR,建立具有放射敏感性差异的对比模型,为研
基于TOC的页岩储层含气饱和度确定方法如下:通过地化录井仪测量或测井资料计算获取TOC资料;依据地层岩性、气测甲烷、钻时和测井自然伽马、密度曲线变化等划分页岩气显示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