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每个青年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这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目标是主观的价值取向,最终是由价值观所决定的。价值观是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它是人生的标尺和航向,对个人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变革产生共振,在遵循一定规律基础上也发生着变化,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在文化发展的环境下把握价值观的演变是其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时代要求和民族振兴而生,统领各个社会群体的价值意志,大学生价值观作为其有机的组成,在整个文化环境的浸润和时代前进的脚步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学生价值观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特征和历史使命的精髓,是大学生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如何变迁?遵循什么规律变化?现状如何?怎样在处理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内容的进行凝练,并完成价值观教育机制的创新推进?这些问题的研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却也围绕着青年成长目标进行务实的思考,是指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审视自我、坚定意志、落实行动的必经之路。价值观问题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对其分析理应置于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之下。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以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是由主体、客体两部分组成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动态发展的文化链,由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规律、文化环境、文化资源、文化实践等要素组成,主张用生态学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平衡的观点看待文化的产生、演变以及与环境的关系,重视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对于人的素质品行的养成以及民族精神的筑造,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用文化生态的视角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分析,不仅蕴含了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而且通过对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关照各种环境要素的平衡发展,引导价值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要求。借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大学生价值观,要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厘清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涵义以及相互关系,找到价值观与文化生态相关性的学理和现实依据,探讨文化生态视阈下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要将文化生态环境微缩和聚焦,着重进行高校文化生态研究,构建一个文化生态“场”,用系统学的角度,分析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构建一个受原生环境、现实环境、历史环境和国际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开放的系统模型,其中资源子系统、实践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价值子系统由外至内形成合力,作用于价值观主体,发挥系统凝聚、导向、熏陶和辐射的价值功能。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要回溯其在历史洪流中的演变,梳理阶段性的特征,并探究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策颁布和文件规定上,逐步突显文化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增强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度,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供了助推力。学术界的研究者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不同的划分阶段,进一步认证了文化生态环境对价值主体的作用力。大学生价值观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换,经历了价值观重诉、多元和整合等不同阶段,表现出了趋于稳定的价值观特征,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迈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价值观格局。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既有着群体特征基本一致的必然性,又存在个体经历和社会变革的偶然性,它与主体意识交互生长,又同社会变革相关共振,体现了价值观由自发到自觉的辩证上升过程。恩格斯对杜林“原则在先”曾进行批判,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原则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因此,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语义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层面,要通过实证分析掌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将价值观细分为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消费价值观、人际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恋爱价值观七个系类,分别对在校学生和教师群体进行调研,客观分析得出结论,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提供分析依据和材料支撑。对大学生价值观内容进行凝练要充分考虑高校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反映多种文化冲突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和主体诉求。在凝练原则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一元主导,体现社会化和个体化两种角色,处理好凝练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他律与自律的三种关系,力求体现价值观内容的共融性、承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在此基础上,提供较为全面、科学的提炼技术路径,以国学精神为基石,参考国家政策文件、国内外校训、已有的理论成果,并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将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以“集束式”方式创新表达,体现了价值观结构体系,即确定“责任”为大学生价值观最核心、统领性的概念,延展出爱国、厚德、尚学、创新、求实、励行六个从属性的概念,演绎责任这一大学生价值观内核的丰富涵义。在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也取得了实质性进步,高校的德育氛围浓烈,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品行修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全员育人、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争取学生情感认同、创新方法手段、形成学生自觉自律等原则,创新培育机制研究。将价值观教育引导置于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架构下,统筹各方要素,实现育人的全员性、全方位性;在文化价值引领作用下,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加强学会做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现代公民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重视网络德育、学科德育、开放德育和故事德育,做到价值观内容入脑入心;充分发掘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价值资源,注重文化制度建设,从教师队伍建设、校园环境营造和规范健全三个方面完善激励机制,通过选树典型起到示范引领的关键作用,在文化实践的指导下,开展行动创新机制研究,打造知行合一的学习、实践体系,并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巩固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一切文献性质的捕捉和分析,都远远不及在实践和摸索中得到的真实而有效。对大学生价值观内容的构建和教育推进要提倡“躬行实践”的要求,让大学生在良好的高校文化生态环境中找寻到耦合价值观的资源和渠道,发挥实践在践行大学生价值观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