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地:通过对行腰椎椎间融合的病例的疗效进行随访,分析病例选择对融合效果的影响以及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融合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分析。方法:选择自2001年2月到2006年4月因腰椎不稳症而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椎间融合术,并且获得完整随访的病例共59例71个节段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内容包括:1、影像学评估:测量项目包括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滑脱率以及过伸过屈位X片椎体间角度活动变化并观察其融合情况;2、临床疗效评估:分别采用(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al analogue scales VAS)(2)、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setry Disability Indexs ODI)(3)、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疗效评定(JOA score)评分法进行评定。3、融合相关因素的分析: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腰椎手术史,慢性疾病史等,分析这七项指标与融合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时间12月—68月,平均33.4±4.2个月。根据随访临床的症状及影像学资料判定59例71个节段中有45例54个节段为融合,融合率76.3%;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椎间隙高度得到恢复(P<0.01),过伸过屈位片椎体间活动度变化减小(P<0.05),但腰椎前凸角及融合节段前凸角未有明显恢复(P>0.05):VAS、JOA、ODI评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融合相关因素分析:对单一因素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后,体重指数(P=0.01<0.05)和腰椎手术史(P=0.001<0.05)是影响腰椎椎间融合的相关因素,对多因素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腰椎手术史(P=0.002<0.05)和慢性疾病史(P=0.032<0.05)是腰椎不融合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5例发生了融合器的沉降(8.4%),融合器移位2例(3.4%)。结论:1,使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2,术后融合器的下沉和脱出会严重影响椎间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其中融合器的下沉与融合器的设计,术中终板的处理以及病人的骨密度值密切;3,腰椎手术史,慢性疾病史是导致腰椎椎间不融合的危险因素;4,在行腰椎椎间融合术前应针对手术适应症,选择合理的融合方案,提高治疗的长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