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相关的学术著作也是浩如烟海,然而未来主义在学术界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现代文学就像是一个多棱体,如果我们总是用一种角度去审视,永远无法看到多彩的一面。本文力图从未来主义的角度,去阐释现代文学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未来主义,其产生、发展及兴起的原因,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重点是在中国的传播和介绍,最后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接受情况,主要涉及郭沫若、茅盾,瞿秋白、艾青、田间为代表的革命文学以及刘纳欧、徐訏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 第二章论述郭沫若与未来主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极其重要的一位作家,他曾在日本留学,这段时间是他接触未来主义的重要时期,其代表作《女神》也在这个时期产生,这部分分为两节郭沫若的创作历程与未来主义、《女神》的未来主义色彩。 第三章探讨茅盾与未来主义。茅盾是介绍未来主义的重要理论家,这一点在第一章已有介绍,重点是具体文本的分析,主要以《蚀》、《子夜》和《色盲》为对象。 第四章分析田间与未来主义。田间是革命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通过马里内蒂接触未来主义,本文从现代大众传播的角度阐释田间与未来主义的关系。 第五章结论,总结现代文学时期作家们接受未来主义的不同特点,以及未来主义对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句型和句模的对应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在标注语料库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现代汉语句型和句模的对应体系,对深化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关系的研究,丰富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
“互文性”理论是当下文学研究引入文化学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子,互文性批评则从文本研究入手,将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式结合起来,对文学现象的审视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全面和深刻。
开始于80年代初的新词语研究到目前已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近年来,语言学界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对词群的研究,但大多还只是散见于对新词语其他方面研究的论文之中或者
张耒是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诗人,亦是当时很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他所主张倡导的“文以明理”观和“至诚”论以及契合于这一理论的诗文创作奠定了其在北宋文坛上重要的地位。本文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的研究宗旨、研究价值和拟研究的任务;二是理论依据,主要依据训诂学、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的词汇语义学研究成果;三
本文以《()雅音訓》中“通”類術語爲研究對象,使用同源詞判定方法,分析“()”類術語所連接單字的聲、義關係,進而分析其字際關係,並在分析判定的基礎上對黃侃先生“通”類術語的
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有许多反切,这是一份宝贵的语音材料。整理这份材料对于研究张守节语音系统,考证张氏音注性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守节在《论音例》中非常明确地说
模仿说作为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非常显赫的概念,历来是学界研究古希腊美学尤其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一个切入口。以往对柏拉图模仿说的研究多半是集中在美学领域,较少涉及到文化学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旨在重新考察鲁迅的“中间物”意识,由此透视因中间物教育大众求真所引发的三种矛盾,进而思索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全文由七部分组成,即绪论、正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