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pielberger(1966)对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的划分使焦虑成为可进行实证研究的操作性概念,从而使对焦虑的研究结束了哲学思辨和定性研究的历史,进入了实证研究的新阶段。他主持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直到现在仍然是焦虑研究的经典性测量工具。80年代以来,Endler(1983; Endler, 1989; Endler & Parker, 1992)从特质焦虑跨情境的相对性立场出发,在Spielberger的基础上突破了特质焦虑单维度的观点,提出了特质焦虑的多维性理论模型,从而为开展特质焦虑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开辟了道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特质焦虑的影响因素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证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的影响因素而展开,综合性研究还很少,从而限制了对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宏观理解,而且大多数研究的统计方法相当落后,仅停留在一般的相关分析、差异检验和回归分析方面,因而无法揭示各种因素对特质焦虑影响的具体机制,也无法明确各种影响因素在特质焦虑形成中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应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高级统计原理与技术,通过两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旨在:(1)探讨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结构特征,建立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问卷”;(2)考察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与其特质焦虑形成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建立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与特质焦虑的关系模型。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结构由前途不确定性、不公平性、内向性格、学业压力、经济困扰、学校适应不良、人际困扰、恋爱困扰8个因素构成,其中影响当代大学生特质焦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前途不确定性。2.由8个分问卷71个项目构成的“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问卷”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项目区分度,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可以用于对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定量评定,并开展相关研究。3.女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更容易受前途不确定性、不公平性、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困扰因素的影响,而男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更多地来自经济困扰及恋爱困扰。4.理科大学生在不公平性、内向性格、学业压力、经济困扰、人际困扰以及恋爱困扰因素上的困扰较文科、工科和林科大学生更强。5.一年级新生更多地体验到学业上的压力,而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不公平性的困扰。6.八个大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三个更具解释力的因素群,即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学校压力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同时影响人际关系因素和学校压力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学校压力因素分别影响特质焦虑,环境因素对特质焦虑的影响具有间接性。环境因素对人际关系因素和学校压力因素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而学校压力因素对特质焦虑的影响远远大于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