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氯农药(OCPs)具有长期残留性和半挥发性,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被生物体摄入后在脂肪组织中积累,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很多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巨大,目前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本文特选定北极海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沉积物中OCPs监测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全面系统地调查了该海域OCPs的含量、时空分布及来源解析,探讨了OCPs的结构特征,测定了手性OCPs的对映体分数(Enantiomeric fractions,EF),对沉积物中OCPs的污染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从而为掌握北极海域OCPs污染的确实情况,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具有现实意义。论文取得以下重要研究结果:(1)研究了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冰洋海域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时空分布及来源解析。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冰洋?OCPs含量分别为1.01-2.86 ng/g(平均1.69 ng/g)、0.99-3.00 ng/g(平均1.77 ng/g)和1.01-3.74ng/g(平均1.92 ng/g)。?OCPs的含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升高,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北冰洋海域的采样点35(3.74 ng/g),最低点出现在楚科奇海的采样点19(0.99 ng/g)。HCHs各异构体的组成表明该海域残留的HCHs主要是早期历史输入,(DDE+DDD)/DDT的比值说明了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残留的DDTs可能有新的来源,而北冰洋海域主要为早期历史输入。三个海域TC/CC的比值均大于1.17,意味着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残留的氯丹有新的污染来源。(2)测定了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冰洋海域手性OCPs的EF值。测定结果表明,α-HCH和o,p’-DDT都发生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而o,p’-DDD、TC和CC并未发生对映体选择性降解。(3)根据沉积物风险评估标准,p,p’-DDT、p,p’-DDD、p,p’-DDE和∑Chlordane都未超过风险评估低值ERL(effects range-low)值,DDTs总量有23%的采样点超过ERL值,但是并未超过ERM(effects range-median)值,对生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不明显,考虑到OCPs不容易降解,易在生物体内积累放大等特性,虽然沉积物中这类OCPs含量较低,但通过食物链的积累和放大,而且两极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汇”。所以研究区域OCPs的污染状况还应引起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