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性,并分析影响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1.纳入2007年至2020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尿蛋白?1g/24h经首次肾活检明确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2.收集肾穿刺活检术时的临床及病理资料;3.使用SPSS 24.0软件对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资料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其相关性及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1.临床特征:男性79名,女性63名,男女性别比为1.26:1,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为(35.4±12.4)岁。128例(90.8%)患者有尿检异常,18例(12.7%)患者临床表现有肉眼血尿的发生,其中83例(58.5%)患者发病时合并前驱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发病时已处于慢性肾脏病1、2、3期者分别为27例(19.0%)、33例(23.2%)、10例(7.0%);2.病理特征:以Lee氏II、III级最为常见,分别为58例(40.8%)、68例(47.9%)。有54.2%患者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50%;51.4%的患者伴有节段性肾小球硬化;33.1%的患者伴有新月体的形成;3.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24h尿蛋白定量(P=0.033,r_s=0.179)、血尿素氮(P=0.013,r_s=0.209)与Lee分级呈弱正相关;24h尿蛋白定量(P=0.009,r_s=0.218)、胱抑素C(P=0.040,r_s=0.172)与系膜细胞增生呈弱正相关;血清白蛋白(P=0.001,r_s=-0.280)及血红蛋白(P=0.020,r_s=-0.195)与膜细胞增生呈弱负相关;年龄(P=0.039,r_s=0.174)、胱抑素C(P=0.004,r_s=0.238)、血尿素氮(P=0.006,r_s=0.230)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弱正相关;eGFR(P=0.022,r_s=-0.192)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弱负相关;4.肾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高龄、高尿酸血症是影响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表现不一定轻症,肾脏病理可发生一些严重病变;2.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表现可预测病理严重程度,随着尿蛋白量、血尿素氮的增高,Lee氏分级呈加重趋势;3.高龄、高尿酸血症的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肾功能的损害。目的:评价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治疗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选取53例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肾活检时的临床及病理资料;2.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从确诊开始给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mg/kg.d,最大不超过30mg/d,口服,1次/日)联合ARB(缬沙坦80mg1次/日,能耐受者,加大至80mg 2次/日)治疗6周,此后泼尼松每月减少5mg,逐渐减量,当泼尼松减至10mg/d时维持3个月,减至5mg/d维持3个月后停药。对照组从确诊开始给予ARB(缬沙坦80mg 1次/日,能耐受者,加大至80mg 2次/日)治疗;3.每月定期追踪随访,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4.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尿蛋白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尿蛋白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尿蛋白较治疗1月时明显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尿蛋白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试验组无患者因激素副作用退出治疗,没有出现感染、高血糖的病例,3例患者出现继发性血脂增高,没有出现激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较单纯ARB治疗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短期内具有明显降低尿蛋白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肾功能的影响还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