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布尔什维克党、苏联和共产国际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和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布哈林博学多才,对众多学科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并都颇有建树。列宁曾称赞他是“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列宁逝世后,布哈林是为数不多真正完整准确把握和理解列宁主义并将其引向深入、进一步发展的苏联领导人之一。只是思想的深刻敌不过权力的逻辑,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未能付诸实践,徒留诸多遗憾与猜想。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布哈林是继列宁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故而珍视并深入研究布哈林的理论遗产大有裨益。尽管布哈林的大部分理论著述是有关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却充分显示了布哈林在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深厚理论造诣,一举奠定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平衡论则是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的内核和主线。因此,平衡论在布哈林的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准确把握布哈林理论体系的突破口和基石。作为一种方法论,布哈林运用平衡论及其相关理论对俄国的具体国情和新形势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民族类型”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人们更多地把布哈林看作是一位政治经济学家,故对他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经济和政治思想方面,而对作为布哈林理论体系基石的平衡论明显关注不够,研究得不透彻,不深入,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关于布哈林平衡论的专著。可见,对于布哈林平衡论的研究现状与平衡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称。本论文主要围绕布哈林的平衡论思想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独特的俄国国情,分析了平衡论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然后把平衡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分为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勾勒和概括出平衡论的内涵、三种基本形式,即稳定的平衡、带正号的动的平衡和带负号的动的平衡以及平衡论思想的本质,接着分析了其哲学基础;作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在对布哈林平衡论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经济平衡层面,包括保持再生产的动态平衡、社会生产与社会分工的平衡、积累与消费的平衡、计划与市场的平衡、二元经济结构与工业化中的平衡以及增长速度与有效增长的平衡;二是社会平衡层面,包括经济与政治的平衡、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平衡、无产阶级专政与工人民主制中的平衡、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的平衡以及落后的社会主义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中的平衡;论文最后全面厘清平衡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方位与影响,指出它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尽管本论文所选择的主题并不新颖,已有多人从不同角度有所揭示,但本文与之前诸多研究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并阐释布哈林的平衡论的,即首次将其界定为一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并把它视作布哈林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以历史为经,以内容为纬,纵横结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布哈林平衡论的形成、内涵与主要内容,并客观评估了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来解析布哈林的平衡论。由于本人不懂俄语,所用材料都系中文和英文翻译而来的二手或三手资料,难保其中没有误读的成分;并且布哈林的平衡论思想在他的诸多理论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将散佚在卷帙浩繁的作品中的平衡论思想进行既全面又准确的归纳和总结绝非易事,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论文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对布哈林思想的研究还远未结束,有待后续的持续关注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