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花风铃木(Tabebuia impetiginosa)观赏性佳,经济和药用价值高,引进中国后发展势头良好,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区均有栽植,开发利用空间较大。铅的危害性极大,难降解且危害无法逆转,在环境普遍受到污染的当下,对红花风铃木在铅胁迫下的响应机制进行研究,为其育苗和栽培等发展添加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次试验采用一年生红花风铃木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四种不同浓度(0、1000、3000、5000mg·kg-1)的铅溶液处理,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幼苗在生长、生理以及对铅的转移和富集方面的响应,分析其在一定范围内对重金属铅(Pb)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铅处理下,红花风铃木幼苗生长指标变化不同。株高相对增量、地径相对增量、各部分生物量、比叶面积、总根体积、总根面积和根尖总数都随铅溶液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T1(1000mg·kg-1)处理时出现最高值,与对照组CK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株高相对增量和地径相对增量在T2 3000mg·kg-1)处理组最低,T3(5000mg·kg-1)处理组有轻微增长,但与T2相比差异不显著;其余几个指标随着铅浓度进一步上升而降低,最低值T3处理与对照组CK之间差异显著,根冠比随着铅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浓度的铅处理下,红花风铃木幼苗生理指标变化为:相对电导率、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随着铅溶液浓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T1(1000mg·kg-1)处理组,最高值出现在T3(5000mg·kg-1)处理组,并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游离脯氨酸则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SOD在T1(1000mg·kg-1)处理时含量最高,随着铅处理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T3(5000mg·kg-1)处理时最小,与对照CK相比差异显著;POD和CAT在铅溶液浓度为1000mg·kg-1下变化不大,后随着铅浓度的增加明显升高,在T3处理组出现最大值,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不同铅处理下红花风铃木幼苗光合特性的变化不同,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和Fv/Fo均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在T3(5000mg·kg-1)处理时为最小值,多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差异,但Fo、Fm在T2处理时出现最高值,Fv/Fm和Fv/Fo的最高值则出现在T1处理;不同铅浓度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与叶绿素荧光一样为先增后降,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T1和T3处理,都与对照组CK有显著差异。3、不同浓度铅溶液处理下,红花风铃木幼苗各器官中含铅量变化趋势与铅浓度大小保持一致,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地下部分含铅量远高于地上部分,各器官中含铅量大小依次为根>茎>叶。不同处理下幼苗对铅的转运能力基本相同,转运系数在0.08-0.11之间,富集系数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地下部分富集系数明显高于地上部分。综合各指标分析可知,浓度为1000mg·kg-1的铅溶液处理下,红花风铃木幼苗的各项指标均为最佳状态,生长得到促进,对铅的富集指数最高浓度增加至3000-5000mg·kg-1时,红花风铃木幼苗受到了一定的胁迫,对苗木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对铅的富集指数也有所下降,但生长状态依然能维持正常,说明红花风铃木幼苗对铅具有一定的抗性和耐性,在相关铅污染地区可开展引种栽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