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近年来语用学界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为分析工具,在关联理论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言语幽默为研究对象,以赵本山的喜剧小品为研究语料,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解析观众对小品中的言语幽默的理解过程,同时分析小品编剧在利用观众对话语的理解过程来制造言语幽默时所采用的语用策略。本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关联理论视角下,观众对小品言语幽默的理解过程是怎样的?二是关联理论视角下,小品编剧即幽默制造者利用观众解读幽默的心理步骤来制造幽默效果时通常采用的语用策略是什么?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实例来揭示小品言语幽默理解的认知过程,以及小品编剧为制造幽默效果通常所采用的语用策略,进一步验证关联理论对中国小品言语幽默的解释力和适应性,拓展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本文选取了赵本山在1999年至2011年的央视春晚上表演的13部小品作为研究的语料范围,从这13部作品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其中9部小品的经典幽默台词片段作为语料来源。通过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本文建立了关联理论对言语幽默认知过程的分析模式:最大关联(设想的最佳关联)→不关联→最佳关联。并运用这一分析模式对最终选取的24个幽默台词片段进行逐一阐释,分析并总结出关联理论视角下小品言语幽默的理解过程和语用策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小品言语幽默的理解过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幽默的明示和推理过程,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反差,认知语境的激活和额外认知努力的付出。因此本文认为对言语幽默的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理解言语幽默的认知语境。第二阶段是发现不和谐的元素。第三阶段是寻求最佳关联,获取幽默的语境效果。小品的编剧即言语幽默制造者正是利用小品言语幽默的理解过程将Yus(2003)关于幽默解读心理的步骤理论转化成了小品言语幽默制造的语用策略,这些语用策略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逻辑形式的误导、制造模糊、语义缺失的利用和认知语境的利用。本研究同时验证了关联理论对中国喜剧小品的言语幽默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适应性。该研究对言语幽默的探索领域以及关联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鉴于作者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